古代元旦

古代元旦的由来在中国古代,元旦并不是公历的一月一日。从殷的腊月初一到汉的正月初一,有过多次反复的变化。民国1912、1年初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便于统计,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公历改为1,称为第一个元旦,但仍不称为元旦。直到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全国法定节假日和纪念日的统一使用办法,将公历1定为元旦,并决定在这一天全国放假一天。同时,为了区分这两个新年,并考虑到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正好在农历新年前后,农历正月初一被称为春节。

元旦的元是开始的意思,表示第一,每一个数的开头都叫元;丹,象形,上面的太阳代表太阳,下面的代表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的冉冉升起,象征着一天的开始。当人们把“元”和“旦”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时,它就被延长到新年的第一天。元旦也叫三元,即年元、月元、时元。“过年”一词源于三皇五帝。汤芳等人所撰《晋书》上载:颛顼帝以正月为元,为元旦之春。即正月为元,初一为旦。蓝子云,南朝人,曾作诗《结雅》,其中也说:四齐元旦,长命百岁始现。

古代元旦的传说中还有一个传说。那是四千多年前的尧舜盛世。姚执政期间,勤政为民,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深受人民爱戴。但因为儿子无能,就把皇帝的宝座传给了德才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将来一定要传皇位,我死了你就放心了。后来,舜把皇位传给了禹,禹在治理洪水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禹还热爱人民,像舜一样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深受人民爱戴。后来,尧死后,人们把祭祀天地和始皇帝尧的日子作为一年的开始,把正月初一叫做元旦,或叫,这就是古代的元旦。每逢元旦,历代皇帝都要举行祭神、祭祖、门上对联、写福字、舞龙灯等祭祀和祈福的仪式,人们逐渐形成了祭佛、祭祖、贴对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无数社火等娱乐和庆祝活动。晋代诗人蓝鑫曾有《郑源》诗:郑源始于令节,嘉庆始于此。咸戏千年,小大同乐。描述元旦的庆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