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的是关于清明的作文,不是关于上坟的
清明节,也被称为郊游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公历4月5日左右。这时,万物沉睡的冬天过去了,万物复苏的春天来了。到处都是春光明媚、草木萌芽的清晰景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对不起,餐馆在哪里?牧童指杏花村。”这首诗完美地反映了清明节的自然环境和悲伤气氛。按照由来已久的风俗习惯,人们往往在清明节扫墓,但扫墓仪式不是在清明节举行,而是在临近清明节的“光棍节”。据说只有和尚在清明节祭祀扫墓。那为什么要在清明节去扫墓呢?
相传秦末,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经过几轮大战,终于夺得天下。当他荣归故里,本想祭拜父母的坟墓,但由于连年战乱,坟头长满了杂草,墓碑参差不齐,有的断了有的断了,墓碑上的字也认不出来了。
刘邦非常难过。虽然他的下属也帮他翻遍了所有的墓碑,直到黄昏才找到他父母的坟墓。最后,刘邦从袖子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块,紧紧地握在手里,向上帝祈祷:“我的父母在天之灵,现在风刮得这么大,我要把这些小块纸扔到空中。如果纸落在一个地方,风吹不动,那就是我父母的坟墓。”说完刘邦把纸扔到了空中,果然,一张纸落在了一座坟前,不管风怎么吹,刘邦跑过去仔细看了看那模糊的墓碑,果然,他看到了上面刻着他父母的名字。
刘邦高兴极了,马上叫人把他父母的坟整修一新,从此每年清明节都要去他父母的坟前看看。后来民间像刘邦,每年清明节都会去祭祖坟,用小土块在坟头上压几张纸,表示扫墓。
清明这天,会摘下新的柳树,做成柳条环,戴在头上。正如民间谚语所说,“狗生来黄,永远不会在清明穿柳。”其实,清明节穿柳的习俗起源很早,正如清代傅查敦荣的《燕京时》所言:“清明节穿柳者,为唐高宗,三月三日赐租未央,赠大臣柳圈,说穿之可免毒。也是今日老师的遗产。”
据田明汝城《游西湖笔记》记载,杭州清明节是这样的:“一日,全城葬于丘上,南北山之间,车马众多,饮酒吃饭,在单家村店赏游,或戏草,随波漂流,日落忘归。”这里描述的既是上坟,也是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