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是什么节日?

元是“开始”的意思,每个数的开头都叫“元”;丹的意思是“日”;“元旦”的意思是“第一天”。元旦又叫“三元”,即年元、月元、时元。由于地理环境和历法的不同,在不同的时代,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元旦的时间定位是不同的。公历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认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历,每年10月的1被视为“元旦”。使用公历的国家以公历65438+10月1为元旦,全国放假。

在古代中国人眼里,“元”就是开始的意思;“丹”的意思是早晨。据史料记载,在中国历史上,“元旦”有很多称谓,如元日、郑源、陈元、开年、袁春、香格里拉、花年等,但在众多称谓中,“元旦”是最常见的,也是最长的。

发展和变化

中国的元旦总是指夏历(农历和阴历)的第一个月的第一天。现存文献记载的“元旦”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追帝以正月为元,其实是元旦之春。”正月初一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之前也是很不一致的。所以历代的元旦并不一致。孟西月(1月)是夏朝夏历的第一个月,商朝阴历的第十二个月(12月)和周历的冬季月(11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从汉武帝开始规定孟席月(一月)为正月,孟席月(夏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汉代称之为崔元《三子铭》中的,晋代喻释《杨杜赋》中的,北齐《帝夏赋》中的,以及——施立《退元观军斗归营》诗中的元朔。

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史家萧子云在《结雅》诗中记载“四季元旦,早春长命”。宋代吴的《梦》说:“正月初一,谓之元旦,风俗谓之元旦。一岁节,这是第一个。”记录。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遵循农时,所以遵循西历,所以做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的是1912),并规定公历65438+10月1称为“元旦”,但不称为“元旦”。各省省长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65438+10月1称为“春节”,把公历的65438+10月1称为“元旦”,但当时没有正式公布。

1912 65438+10月1,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就职宣誓中,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结束。这就是中国“元旦”的由来。[2]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还决定采用世界历法,即阳历。元旦是指一年中第一年的第一天。

为了区分两个元旦,并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正好在农历新年前后,故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将公历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大年初一”,列为法定假日,成为国家法定假日。[2]

专家:“大年初一”一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在中国农历中已经使用了4000多年,但现行公历“大年初一”定为1949,随着2016的到来,才“67岁”。

65438+10月1每年都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到来。人们习惯把这一天称为“元旦”,俗称“阳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