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方面的小知识

1.节气农事常识:为什么说大雪预示好年景?

“大雪预示丰年”是一句流行的农业谚语,意思是冬天的几场大雪预示着来年农作物的大丰收。

为什么?有几个原因。一个是保墒蓄水田。

“大雪兆丰年”在于雪层对越冬作物的防冻保温作用。冬天天气寒冷,飘落的雪花往往不易融化。覆盖在土壤上的雪比较松软,里面藏着大量的滞气。空气不传热。大雪可以阻止土壤中的热量向外辐射,阻止外界冷空气的入侵。

这就像给庄稼盖被子一样。外面再冷,下面的温度也不会降得很低。寒潮过后,天气逐渐转暖,积雪逐渐融化。这样不仅保护了农作物免受冻害,而且积雪融化的水分还留在了土壤中,为农作物节约了大量的水分,对春耕播种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

二是给土壤增加肥料。雪含有大量的氮化物。

据观察,如果1升的雨中能含有1.5毫克的氮化物,那么1升的雪中所含的氮化物可达7.5毫克。当雪融化时,这些氮化物被融雪水带到土壤中,成为最好的肥料。

这就是大雪增加土壤水分,给田地施肥的作用。三是冻死害虫。

积雪对土壤有保温作用,对钻入地下过冬的害虫暂时有利。但是当雪融化时,它从土壤中吸收了大量的热量。这个时候土壤会突然变得很冷,温度会下降很多,害虫会被冻死。

2.求一些农业谚语及其物候学知识

一、农业谚语的由来流传已久,很多古籍中都有记载。

比如“种稻半年”“浇麦芽,浇菜花”“夏天根白,农民吃一小时”“稻红如莺,只需水供应”等脍炙人口的农业谚语,在明末沈氏农书中就有:“一寸麦不怕水,一寸麦怕水”。“无灰不种麦”“收麦如救火”可以在16世纪初的《方便编图》中找到。“六月不热,五谷不结果”,“六月盖被子,地里无米”等。,均见于天加五行14世纪初;“欲麦则能见三白”“正月三白,天公笑灿烂”,见于8世纪初唐朝的《君主论》一书中。“欲知五谷,观五树”和“暴不如不劳而耕”,见6世纪《齐·姚敏书》。古籍中引用的农业谚语常被冠以“谚云”或“古人云”,说明所引用的农业谚语起源较早,何时有,文献中未必总能找到。

至少就我们所知,有些农业谚语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比如浙江农业谚语:“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这在西汉(公元前1世纪桓宽的盐铁论)也看到:“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骤雨不止一日,飓风不止朝”,类似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中的“风不止朝,骤雨不止一日”。

因为农业谚语的起源可以不断追溯,我们有理由认为农业谚语的起源与农业的起源是一致的。农业的起源比文字记载要早得多,所以农业谚语的起源一定是在有文字之前。

如果说音乐、舞蹈、歌谣都源于劳动,那么农业谚语确实是区别于歌谣的农业劳动的一个重要分支。民谣和农谚的区别在于,前者倾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即着眼于社会关系;而农业谚语则是描述劳动人民与自然的斗争,即以生产为中心。

这种区分是逐渐发展的结果,实际上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因为农业谚语还可以包含农业生产之外的“立于天下”的经验,除此之外,农业谚语还可以包含农业生产之外的“立于天下”的经验。况且农谚旋律和谐,押韵和谐,形式动人,充满生活气息,很难完全脱离民谣。

在古代农业社会更是如此。如《诗经》中的《七月》、《福田》、《大田》、《朝臣》等,既歌颂农耕作业,又抒发农民情怀。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谚语逐渐从歌谣中分化出来。与此同时,属于纯生产经验的农业谚语也在不断增加和丰富,成为指导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本段】二、农业谚语在生产中的作用。农业谚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结晶,必然会对农业生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劳动人民被剥夺了读书写字的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来传承,农业谚语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比如封建社会,没有温度计、湿度计等同代的仪器,农民就以宿根树的生长状况作为预测农时的依据,因为宿根树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观气候条件,所以农业谚语“欲知五谷,先看五树”就应运而生了。在指导播种期中,有很多反映物候的谚语,如“梨花开白,黄豆种”;“樟树叶桃花红,白豆籽好”;以及“青蛙呱呱,谷子落”等等。

更多的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指出各种作物的适宜播种期:比如“白露早,寒露晚,秋分草正好”;“白露是白的,只是种荞麦”等等。有了这些农业谚语,农民就能掌握适时播种。

此外,如“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抓不住”;“十月种油,不足为妻摩发”等谚语是对失败教训的总结,提醒人们要抓住季节,不要错过农时。如果把农作物生产的整个过程分成几个环节,几乎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农业谚语。

比如从水稻的播种开始,良种的选择包括“种好稻,爱母”等等;培育壮苗包括“种半年稻”等等;插秧技术有“能不能插,看脚”,“早稻浮在水面上,晚稻插齐腰高”,施肥有“早稻泥送下来,晚稻抱三次”,“中间轻两头重”等等。田间管理包括“夏天摸根,一把泥一把粮”等等。以大米为例,浙江大约有500条农业谚语。

农民有这些农业谚语,就像他们现在有技术指导手册一样,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在一些老农民中,这种习惯依然存在。

1959我们向一位老农了解了当地溧水县播种谷子的经验。他引用农业谚语“一颗红谷子头上的针,怕浅,却不怕深”,与芝麻相比较,说:“芝麻头上有两片叶子,却怕深”,形象地解释了单子叶植物(如谷子)和双子叶植物(。我们在平阳县总结当地种植谷子(当地称黍)的经验时,农民们还引用了农业谚语“稻半收,麦不值得看,黍一把收”,可见黍的特点就是不怕倒伏。

类似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证明了农业谚语对农业生产的巨大指导作用。【编辑本段】三、农业谚语内容的特点概述农业谚语的内容是关于农业生产的。

广义的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农业还包括农作物、果蔬、蚕桑等。这些内容都可以在农业谚语中找到。况且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肥料、水分、温度甚至季节、气象、气候条件,这些在农业谚语中占据了大量的内容。

农业生产是靠人来进行的,所以农业谚语中还有很多内容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管理的经验。解放前,费杰新收集了中国农业谚语,由季节、气象、作物,

3.一年四季都有哪些农事活动?

1,种植农作物、翻耕松田土的耕地,包括耕地、新开发、复垦、整理用地、休闲用地(包括休息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包括蔬菜)为主,零星种植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可以收获一季的养殖滩、滩。

一般是春节过后。2.施肥是指将肥料施入土壤或喷洒在植物上,提供植物所需养分,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农业技术措施。

施肥一般在耕地后进行。施肥的主要目的是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提高土壤肥力,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合理科学施肥是保障粮食安全、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

3.播种,及时播种,会有好的收获。一般来说,农作物在春天播种。土地翻松施肥后,播种种植作物,精心管理会获得丰收和丰收。

4.田间管理是指在田间生产中,对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栽培过程所实施的各种管理措施。也就是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的劳动过程。

种植作物后,要对作物进行养护,包括除草、防倒伏、喷药、防虫、防寒、防冻、防旱、浇水、防涝、排灌,根据自然条件和作物生长发育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事半功倍。5.秋收是指在秋天收割庄稼。

秋收作物是当年春夏和当年秋季收获的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棉花、烟叶、芝麻等。秋收季节一般在农历的春分前后。

4.你有哪些关于节气的小知识?

太阳从零度沿黄河经度运行15度的时间称为“一个节气”。每年360度运行,* * *经历24个节气,每月2次。其中,每个月的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长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12个节气;每个月的第二个节气是“中气”,即有雨、春分、谷雨、小满、夏至日、大暑、酷暑、秋分、初霜、小雪、冬至日、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持续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立春:站着就是立春,立春就是立春。

雨:雨开始下,逐渐增大。

蛰:蛰的意思是躲起来。蛰是指春雷的突然移动,唤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春分的意思是平分。春分意味着昼夜平分。

清明:阳光明媚,郁郁葱葱。

谷雨:雨造百谷。有了充足及时的降雨,谷类作物可以茁壮成长。

长夏:夏天的开始。

小满:小麦等夏季作物种子饱满。

芒属物种:芒作物如小麦是成熟的。

夏天至日:炎热的夏天来了。

暑:暑就是热的意思。小暑是指气候开始变热的时候。

大机构: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天的开始。

暑热:place的意思是停下来藏起来。夏天是炎热夏日的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水凝结成白色。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是冷的,会结冰。

初霜:天气越来越冷,霜冻。

立冬:冬天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了。

大雪:降雪量加大,地面可能有积雪。

冬天的至日:寒冷的冬天来了。

小寒:气候开始变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5.春耕二级有哪些?

春天的农事活动主要包括:犁地、播种、施肥、除草、浇水、育苗、移栽等等。

春天是农民最忙的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他们应该为一年的丰收做好准备。此时,农民不仅要在土壤中播种,还要在此之前翻耕土地,这样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有些作物必须提前栽培好,这样才能保证种植的作物质量好。

但是,要想种出好庄稼,土地必须有养分。这个季节,很多农民会把农家肥送到地里,大多是鸡鸭鹅牛粪等。以确保土地营养丰富。春天可以看到很多人在整治河道,夏天又是雨季,所以在夏天到来之前,一定要对河道进行整治,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6.农业谚语中蕴含的物候知识

物候谚语

蚯蚓在路上爬,赤足出门。

蚂蚱扑面而来,雨就在不远处。

泥鳅疯了,暴风雨就在眼前。

蜘蛛添丝,天放晴,蜘蛛织网,风吹。

在一场大雨和鸟儿歌唱之后,天空会放晴。

蜡梅向下开,风卷雪上门。

燕子低飞,穿麻纤维。

蚂蚁搬家,蛇走路,马上就要下雨了。

蜻蜓高,晒,低,有麻纤维。

蚱蜢不安,预示着下雨,泥鳅剧烈跳跃,雷雨将至。

水缸穿裙子,大雨将至。

盐罐还是湿的,大雨就要来了。

蚊子成群结队的嗡嗡叫,大雨要来了。

你不能在房子外面吸烟。

雨过天晴,当你知道该叫什么的时候,天晴了。

16岁时,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别了古草》:

长草是如此的茂盛,每年秋冬枯萎的草都要把草的颜色变浓。

野火从未完全吞噬他们,春风又刮起来了。

野草野花遍布古道,阳光下的草地尽头是你的旅途。

我再一次送上了我的知心朋友,浓浓的草代表了我的深情。

这首诗的前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中的两个重要规律:

第一,植物的盛衰有一个年周期变化;

第二,这种周期性变化是由气候驱动的。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郭沫若的诗《玉兰杏树》朴实无华,也描述了南北在物候上的差异:

两个月前,在广州,我看到了玉兰花盛开;

两个月后,在北京,我又看到了玉兰花。

木兰花,我说,你走得太慢了!

你花了两个月才到北京。

物候不仅纬度、经度、高度不同,古今也不同。周朝的黄河流域,到处都是李子树,《诗经》中多次唱到。在晋南北朝的寒冷时期,那里的李树消失了。

隋唐以后气候变暖,李树重新进入黄河流域。唐代诗人咏梅以乐天秋作曲江诗,可见当时长安南郊曲江池中仍有李树种植。到了宋代,关中的李子树不见了,苏轼曾经感叹。在一首关于杏花的诗中,他写道“关中幸无梅,赖如崇和”。

7.有哪些农业谚语?

1,三月下雨,二月还下雨。

2、枣芽发,植棉。三月三月,榆树不明。二月,榆树变老了。

(于:指于谦)4。春雨来得早,饭也吃不下。5、一年两头春,角贵如金。

6、春雨贵如油,有雨之人不忧。7.清明早,长夏晚,谷雨植棉及时。

8、小麦到芒种谷到秋天,寒露过后,种红薯。9.清明节前后,种瓜种豆。

10,小满花(棉花),十年九盲。11,4月前小麦成熟,5月小麦未成熟。

12,五月端午生虫,六月六日被雨毁灾。13,钱难买五月旱,六月饱。

14,晚上下雨,白天晴,没地方填粮。15,龙王过了六月节就不能休息了。

16,7月13日,波尔多半。17,7月15日,8月15日。

18,白露早,寒露晚,秋分正是种小麦的时候。19,九熟,百分之一百,十熟,百分之十亏。

20、锄头勤摘,棉花白如银。21,深耕加一寸,顶上一茬粪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