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阿市乡麻窝村“4”滑坡
1地质环境条件
1.1地形和地层岩性
滑坡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市阿市乡,地处滇东高原和黔中高原的过渡斜坡地带。灾害点为侵蚀溶蚀程度较低的沟坡地貌,坡度约25°,植被覆盖率约40%。区内地层偶有出露于坡面,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残积层(),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组(),中下部高泰组清徐东府组,其中第四系()为黄色及黄褐色砾质粘土和粉质粘土,最大厚度约5m。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组岩性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白云岩,包括燧石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出露于灾害场地西北部,广泛被第四系覆盖。中寒武统高泰组岩性为黄灰色薄至中粉砂质白云质泥岩,夹粉砂岩条带,产状320°∠32°,地表强风化层厚度约4.5m,其中该组泥岩是本次滑坡地质灾害的主要物质成分。下寒武统清徐东府组岩性为灰色中厚层白云岩、灰岩和泥质白云岩,分布于滑坡东南部。
1.2地质构造
七星关地区南部与南岭东西向复式构造带相连,北部边缘与“黔中隆起”相连。北部与新华夏系构造体系最西端的初级沉降带“四川盆地”相连。燕山运动以来,地壳多次发生间歇性变化,形成复杂的构造背景,褶皱、断层发育。阿市断裂是本区的主要断裂构造,具有逆断层性质。走向东北,倾向东南,倾角50° ~ 75°,长35km,裂缝宽度2 ~ 10 m,物质成分主要为断裂带角砾。根据《中国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 18306—2001)(1∶4万),本区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地震基本烈度小于ⅵ度,为地壳稳定区。
1.3水文地质条件
滑坡灾害发生点位于水文地质单元补给区和径流区,无地下泉点出露。补给主要是大气降水,径流主要受地形和地质构造影响。径流一般通过岩石节理、裂隙和断裂带,以落泉的形式排入西北部和西部的冲沟侵蚀基准面。
1.4工程地质条件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简单,按工程地质岩组可分为松散岩组、软岩工程地质岩组和硬岩工程地质岩组。其中松散岩组主要为第四系残积物,岩性为砾质粘土,强度较低,无实际工程意义。软岩的工程地质地层主要为寒武系高泰组的粉砂质泥岩和白云质泥岩,因其力学强度低、抗风化能力弱、质地松软、工程力学性质差,易发生滑坡和不稳定边坡。硬岩工程地质岩组主要为下寒武统娄山关群清徐东府组。岩性以白云岩为主,机械强度高,抗风化能力强,工程力学性质好。
3滑坡灾害特征
根据现场调查和分析,2065438+2003年4月27日突发滑坡为坐推式滑坡,具体分析如下:
3.1滑坡的基本特征
滑坡后缘高程1300m,前缘高程1230m,垂直高差70m,滑坡纵向长度220m,横向宽度150m,平均厚度15m,滑坡体积约45万m3。滑动体沿主滑动方向形成三级后坡坎。第一级槛是滑坡后缘交错槛形成的后缘凹陷负地形。第二级槛是斜坡中部的脊滑动形成的隆起和凹陷槽。第三阶段是滑坡前缘借助山沟的旋转。原始地形隆起和后缘形成后坡坎。滑坡的主要滑动方向为260°。在滑动过程中,滑坡填满了山谷。前缘表现为滑坡左侧原始地貌的隆起和右侧根据山谷形态的滑坡岩土自然堆积(图1)。
图1滑坡地质环境示意图
滑坡从两侧向后墙形成坡高5 ~ 15m的错落山脊,形成坡度约70°,最大水平距离55m,裂缝走向350°,长30m,宽3 ~ 5cm的错落坡。滑坡两侧有许多羽状裂隙,裂隙一般被圈闭形成小规模的不稳定块体。
山体滑坡已造成8人死亡。根据现场调查,该滑坡堆积体岩土体松散。滑坡发生后,形成最大的错台山脊,高度为15m,坡度为70°,后缘裂缝发育。因此,在降雨、地震等其他外力的影响下,有可能沿山谷形成泥石流地质灾害,在滑坡堆积体和坡体后缘可能发生小规模的滑坡和滑塌。
3.2次生滑坡灾害
根据现场调查,滑坡右侧存在滑坡地质灾害隐患。受已发生的滑坡地质灾害影响,右山体中下部形成一条走向230,长12m,宽0.5 ~ 10cm的裂缝,进而隐患山体坡度与岩层产状同向320,易发生顺层滑坡地质灾害。初步估算滑坡地质灾害隐患量约为654.38亿m3。一旦发生滑坡灾害,将对坡脚的房屋和土地造成极大的破坏。
图2滑坡整体图
4滑坡灾害的成因分析
滑坡区的基底地层为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组的泥质白云岩,区内西北部有一条阿市断层。由于受北东向断裂构造的影响,边坡岩体破碎,对高泰组中部泥岩稳定性无支撑作用。“4.20四川雅安地震”和“4.25四川宜宾地震”的发生,滑坡区有明显震感。地震的发生加剧了岩体破碎,降低了岩体的力学强度,增加了土体由硬塑变软塑的可能性。这里的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公路拓宽和砖厂生产。长期的工程活动对边坡原有地形造成了一定的改造,边坡坡度变陡,加剧了边坡失稳。
图3次生滑坡灾害隐患
综合分析认为,4月27日毕节滑坡地质灾害系统边坡受多种因素影响,岩土体在自重作用下不稳定。
5 .地质灾害应急防治
灾害发生后,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现场救援组、周边群众疏散组、现场监测组、现场秩序维护组、医疗救援组、善后处置组、后勤保障组、宣传报道组等八个工作组。及时抢险救灾,同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范围,疏散安置危险区村民,设立警示标志和警戒线,安排专人监测巡查。贵州省国土资源厅组织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相关技术人员组成紧急调查组,调查现状,分析原因。4月28日18时,国土资源部专家组到达现场指导救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