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比赛中统一饵料的技巧

钓鱼比赛中使用诱饵的技巧

如今,池塘比赛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鱼饵的种类多达上千种。茫茫鱼饵“海”,品牌、品种不断更新,新产品层出不穷;多少名师赛后谈饵,推崇的品牌不一样,但都是一脉相承的。面对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我们会看着许多大师级的试纸量杯瓶瓶罐罐,小药神水,七拼八凑开一群或红或绿,或白或黑的诱饵。游戏过程中拉扯摩擦时,钩上的饵团想大就大,想小就小。水里的鱼会被围着团团转,都是“自愿”上钩先竞争。初来乍到这条路的渔民很难头晕!所以有人感叹竞技钓鱼“七分钓技,三分饵”;甚至有人说“鱼饵占七,技巧占三”才能在钓鱼中夺冠。

不管是七分还是三分,无非是说饵料在竞技钓鱼中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其实竞技比赛讲的是钓鱼技巧,饵料是钓鱼技巧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厨师作为鱼饵,评委应该是水中的鱼,但是对水中的鱼打分和评判的结果是通过桶里的鱼获量来体现的,但是桶里的鱼获量并不仅仅取决于鱼饵的质量。看漂带钩,排钓竿带线,战术策略,心理状态,钓层钓位,提竿刺鱼,把鱼挑到桶里等等。,都是夺冠和排名的必要条件,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竞技比赛中任何一个环节稍有疏忽或失误,桶里钓到的鱼都会打折扣,冠军和“钓王”都会与你失之交臂。

无论如何,饵料是竞技钓鱼的重要环节。空钩钓鱼并不少见,只是偶然;捏一块窝窝头,上鱼,纯粹是休闲。比赛中,换饵、开饵、用饵有很多知识!你有没有发现,有多少大师、名人讲漂移的台词,可以把你引导到某个特定的场景、某个特定的板块,但是说到用饵,他们往往回答的很仔细。原因是饵料确实是随着鱼情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影响鱼情变化的因素更是千千...如果其中一个上市了,就会漏几万个。所以,并不是人们藏着秘密不肯告诉别人,因为鱼饵是用的,因为鱼是随时间变化的。在比赛池中,鱼的个体差异、密度、游泳层、饵料状况都随着渔区的地理、季节、气候、种类、摄食、垂钓次数甚至钓位的变化而千变万化。然而,诱饵的打开和使用与渔民的捕鱼技术密切相关。这有点像中医看病:同样的症状一定要和感冒发烧区分开来;同样的病也要根据患者的体力来治疗;同样的药,由于其药性,必须先煎后放...如果一个药方能治百病,那不是给名医的,是给江湖侍女大夫的。竞赛的诱饵也是如此。关键是“变”。

在大型比赛中,得分;每局可能要换几个池;每个池子都要换几面;甚至每一方都要换隔断。渔场和钓位变了,鱼的种类和密度变了,时间变了,气候和天气变了,鱼的游动层和饵料状态变了...各种变化错综复杂,随时都在产生新的变化。哪怕是同样的作息时间,同样的钓位,也要有一些变化。这样一来,要想一场接一场的赢得比赛,比赛出线,最后取得好的名次,就必须“换”诱饵。

诱饵的改变主要是改变“状态”。饵料的状态是指其化学状态和物理状态。但要记住,这种变化有两个禁忌。一忌“炖一锅粥”;第二,避免“刻舟求剑”。

化学状态是指各种饵料的特定成分、味道和其他添加剂的组合。大多数渔民都能不同程度地掌握这种变化。

东北菜馆有一道菜叫“炖”,就是把茄子、辣椒、西红柿、豆角、土豆、胡萝卜和红烧肉一起炖。又热又粘,在寒冷的季节吃起来很好吃,但是这道菜是不允许上的。游戏中的诱饵也是如此。很多钓鱼人开饵的时候都没有一个整体的概念。他们只在比赛前开一组诱饵,中途情况有变时不时加点小药,香虎,蒜粉,鱼香油膏。这样不仅破坏了原来饵料的物理状态,也忽略了各种添加剂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混淆了自己的思维。别说赢这场比赛,就算输了也不知道输在哪里。比如2004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钓鱼高手大赛”,虽然统一使用了“公饵”,但所谓的“公饵”,就是十几家饵料厂堆砌的几十种饵料,供他们自己选择。前两局,大部分高手都能够理性的选择搭配饵料,摆出适合鱼和自己感觉的饵料。但后来随着捕鱼的进步,温度气候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水中鱼的味道的变化,素饵逐渐显现出效果。上一局,钓得好的用三元“纯素颗粒粉”钓鱼。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大部分参赛选手都是“高手”,但还是有人犯低级错误:看到别人用三元诱饵,也重新开一组三元诱饵;当我看到鱼身上的素食颗粒粉时,我不断地在自己的鱼饵中加入素食颗粒粉..........................................................................................................................................................素颗粒粉虽然名为“素”,但成分未必“纯”。如果揉成它原来的饵,结果就既不“纯”,也不“素”,就做了一锅“炖菜”。其成功可想而知。原因如下:一是这些渔民平时可能较少使用三元饵料,对其认识不足;二是心态或心理素质薄弱。他为了以防生病去了医院,思想和病情都很混乱。最终,身在北京的闫井泉凭借在家玩,熟悉渔场,平时接触三元饵料多的优势。基于他自己的实力,包道似乎不可避免地不会总是赢得霸王金杯。

这里的物理状态仅指饵料的外在状态,如硬度、粘性等。同样的饵料配方,在同一个池子里钓鱼,不同的饵料打开方式,结果会有很大的不同。随便举个例子,可以说明,早些年钓鱼比赛是在体制内举行,有商家赞助,饵料统一使用。那时候天气也尴尬,鱼嘴大开,大家开始一次又一次的捞。当然,也有多钓鱼和少钓鱼之分。我当时是个工作人员,跟在一个原单位的“老”领导后面巡逻,看到他在漂浮,提竿,但是竿是空的,却没有鱼上钩。苦笑着回头看我,还带着十几分的乞求。因为他的感觉,他拿起他的诱饵球嗅了嗅,然后把它放进他的水盒子里。见我一句话也没说,他赶紧抢过诱饵球,把笑脸从我身上收回来,满是怨恨。殊不知,这是唯一的一招。当他把泡在水里的鱼饵球揉成团再上钩时,结果就是鱼一条接一条地上钩了。比赛结束后,我被拍了一下肩膀,递了一根烟(虽然他没有拿名次,但是他抓了十几斤鱼——要知道,虽然我们这次是比赛,但是鱼是他自己的)。很多新手盲目追求饵料配方是常有的事,但是很多高手的开饵方法和吃法还是有很多变化的。这种变化就像面点师的操作:煎饼、面条、饺子、馒头、面包、蛋糕的变化,早就从和面开始了。

以饵为变,但切忌“刻舟求剑”。

事物不断变化。古人说,眼前的河,一眨眼就不是原来的河了;树上的叶子,风一吹,就不是刚才的叶子了。在渔场,各种情况千变万化,你要随机应变用饵。

比赛休息的时候,也不乏钓鱼人给主人或老师打电话问:现在是什么比赛,怎么钓,用什么鱼饵.....看到这里,我常常会觉得不尊重——如果这只是为了尊重大师或者老师,也无可厚非;如果真的求教,按方吃药,也不会给几百甚至几千公里外的主人出问题。就算你的师傅或老师真的像孔明再世,再失去街亭也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即使是“大师”“高手”,也难免会犯“刻舟求剑”的错误。这里有一种思维惯性在起作用。

众所周知,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四届“广卫渔王杯”总决赛上,经过23个国家预选赛选拔出来的200多名渔民齐聚南京,真是专家精英云集。根据历届“渔王杯”总决赛的经验——赛池就像“鱼粥”“大盘鲫鱼”狂飞,让你腰酸、胳膊疼、手腕软。所以一开始用粗钩钓鱼不算,饵料也是“避重就轻”,以松、软、轻、散为主。但今年的总决赛变化很大:一是前几届多在盛夏初秋鱼类活跃的季节,但今年的奥运会和国庆节都推迟到深秋的“寒露”节气,鱼饵受气候影响很大(比赛当天天气真的变了,北风呼啸,气温骤降);二是之前的赛事规模较大,钓点只分散在两侧;今年的鱼塘比较小,尤其是四面坐的人。黄澄澄的鱼塘被风雨包围,增加了鱼与人的“恐惧距离”。三是历届比赛用鱼密度极高,目标鱼塘为纯鲫鱼;今年是混养渔场,自然有其合理的养殖密度。虽然目标鱼鲫鱼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已经今非昔比.....以上的变化真的让我们200多精英吃了大亏。当然有很多原因。但从渔民的角度来说,一是因为渔场保密,人们对渔场的鱼情没有感性认识(这是公平的);其次,我们参加决赛的精英大部分都是为快鱼鲫鱼而战的勇者。在这种鱼的极端情况下,虽然钓组的配置也发生了变化,但在饵料的使用上仍然难以摆脱“打竞技,钓快鱼”的窝臼。说白了,面对这样的极端变化,如果这次决赛有擅长传统捕鱼的渔民,不一定是捕鱼之王,但进入排名也不会奇怪。

大道至简,鱼饵无差则善,各有所用。你正在使用它。如果用得好,是很好的诱饵。如果不好好利用,是个不错的诱饵。你没看到,在武侠作品里,高手随便折个柳条和芦管就能做出刀剑来。弹琴专家也能用普通的竖琴弹奏出优美的音乐。钓鱼比赛用的饵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