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禁止用火。古诗里为什么要传蜡烛?
韩逸[唐朝]
暮春时节,长安城内处处歌舞,落花无数,寒食节的东风吹在皇家园林的柳树上。
夜幕降临了,宫殿里忙着点蜡烛,烟雾飘到了王子和侯爵的房子里。
翻译
春末长安处处柳絮飞落红,寒食节东风吹皇城柳。
晚上,汉宫给王公大臣们送来蜡烛,轻烟飘到了皇帝宠爱的家中。
寒食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前两天,相传为春秋时期,由晋文公决定,纪念抱柴烧死的介子推。
据孟梦《艺文志》记载,德宗圣旨缺才,提名中书省请御批。德宗回答说,“和李翰在一起”。当时有两个李翰,所以中书省同时以两个人的名义提交。
德宗认可并创作了韩逸的《春城花落知多少》。虽然这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但它表明了《寒食记》这首诗的广泛传播和欣赏。
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寒食节长安一幅富有情感的风俗画。其实通过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充满了强烈的不满,深刻讽刺了当时天子的权贵霸气。中唐以后,几个昏君偏袒自己的亲信大臣,以至于大权在握,败坏朝政,排挤朝臣,正直的人对此极为愤慨。这首诗就是为此而写的。
“春城处处花,东风冷柳斜。”这两句话描述了春天长安的景色。“无处”是指花多而广,“飞花”形容花的盛况。春天到了,长安城里到处是飞舞的柳絮,五彩缤纷的景象。“东风”指的是春风,“御柳斜”指的是春风下宫殿里柳树摇曳的姿态。“斜”字用得巧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摇曳的神。这是寒食节期间北京的白天景色。风景从大到小,从整个城市到宫殿。我们接着写晚上皇宫的场景吧。“汉宫黄昏传烛,轻烟散入五侯府”,指的是天黑时,皇帝给近臣的蜡烛在宫苑中传递。蜡烛熊熊燃烧,轻烟升腾。秀气婉约的流连在近臣的家中,处处散发着卫逢甲的气势!让人有一种热火朝天,洋洋得意的感觉。在封建习俗的统治下,别说全城百姓,就算不是朝臣,恐怕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寒食夜,天也黑了。
只有这些朝臣的房子点着蜡烛,烟雾弥漫。窥一斑而见全豹,仅此而已,可见最近这些大臣平日是如何操纵权力,欺软怕硬的。在这里,作者只用两首诗就写了一个传烛的故事,揭露了皇帝对亲信大臣仁慈的可恨嘴脸,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