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50度!为什么因纽特人住在冰屋里不冷?如果你在房子里生火,雪不会融化吗?

在北极圈附近,常年气温在零下50℃左右,生活着一群特殊的人——因纽特人,也叫爱斯基摩人。因纽特人已经在北极生活了一万年,但是北极是一片冰天雪地的荒原,几乎没有植物生长,也没有像奥伊米亚康(Oymyakon)这样能保暖(零下70℃)的房子,所以几乎不可能实现供暖。但是,因纽特人不仅可以睡在冰屋里,睡觉前还可以脱衣服,甚至可以吃生肉。这不仅仅是好奇,它们是怎么保暖的?他们真的那么耐寒不怕冷吗?

为什么因纽特人在北极?

因纽特人主要生活在北极的西伯利亚、格陵兰和阿拉斯加,所以很多人误以为他们是土著白人。但其实大部分都是和我们一样的黄种人。

大约14000年前,由于生存环境恶化,因纽特人被迫北迁。他们不知道北方还是冰天雪地。经过不断的探索,有的人来到了阿拉斯加和格陵兰,有的人则留在了西伯利亚的荒野。

在阿拉斯加,他们遇到了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并与他们发生了冲突,造成了无数的伤亡。印第安人将因纽特人命名为“爱斯基摩人”,意思是吃生肉的人。他们认为这些人还生活在吃生肉喝血的时代,极其落后,不属于人类,表示鄙视。但是这个名字并没有得到因纽特人的认可,他们相信万物有灵,相信自然。在他们自己的文化中,“因纽特人”意味着真正的人类,或许在他们眼中,自己的生活方式才是人类最应该拥有的本能。

在印第安人的迫害下,部分因纽特人只能继续北上,到达北极。印第安人无法适应那里寒冷的气候,因此因纽特人可以避免种族灭绝的灾难。

因纽特人在北极安静地生活了近万年,直到《马可·波罗游记》问世,西方人为了来中国淘金漂洋过海。一些迷失的人来到了北极,因纽特人被世界重新发现。

为什么因纽特人不怕冷?

为了抵御寒冷,不浪费任何身体脂肪,减少自身能量消耗,因纽特人在自然选择下,把身体进化成了又矮又瘦的形状,看起来就像初中生的身高。而它们能在如此寒冷的条件下生存,并不怕冷,这与冰屋有关。冰屋是因纽特人的房子。从外面看,这是一个用雪建成的小房子。

不过,用来制作冰屋的雪并不是普通的零散雪,而是用高密度的砖块不断压制而成,看起来就像大块的压缩饼干。这些雪砖压得很紧,但即使压得很紧,也有空隙可以储存空气。空气导热性较弱,可以将热量“锁”在冰屋内。

因此,即使雪很冷,冰屋外部很冷,冰屋内部产生的热量也不会轻易跑出来,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为了减少跳出来的热量,冰屋通常只开一个很低的门或者通道。小孩需要弯腰才能进入,而大人可能真的需要趴着爬进屋。

暖空气一般上升,冷空气下沉。下面设置通道也可以减少热量流出,达到保温的目的。多重保温下,即使外界温度接近零下50℃,冰屋内温度基本为0℃,依然适合生存。

不仅如此,他们还会互相拥抱或者生火取暖。火堆使用的材料是海豹脂肪或鲑鱼油,不仅能起到照明的作用,还能提高冰屋的温度,有时它们还能在冰屋内脱衣赤膊睡觉。

当然,冰屋毕竟是雪做的,遇到明火和高温难免有融化的风险。因此,因纽特人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重建冰屋。当冰屋的隔热功能变差时,他们不得不抛弃旧的,建造新的。

零下50度!因纽特人是怎么生活的?

由于生活环境的单一和恶劣,因纽特人的生活也很简单,除了居住的冰屋之外,在其他方面并没有太多的要求。食物:在冰雪覆盖的环境下,这里几乎没有植物可以生长,所以因纽特人几乎没有机会吃到水果和蔬菜。

它们主要靠捕猎驯鹿、北极熊、海豹、鲸鱼等海洋生物,这些食物含有大量脂肪和蛋白质,可以增加它们的热量来抵御寒冷。

与我们不同,因纽特人吃生肉,不怕寄生虫或细菌。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印尼的因纽特人在这种营养不均衡的情况下,很少有心脏病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但是,他们的平均寿命相对较短,只有68岁左右。不知道是不是和这种不健康的饮食有关。

衣物:因纽特人为了抵御严寒,必须“全副武装”,尽量多穿衣服,衣服叠得厚厚的。而且他们的衣服大部分来自他们捕猎的海豹和驯鹿的皮毛,真的是皮毛。但是,在那种环境下,他们为了生存,狩猎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好:因纽特人不像我们一样有系统的导航。他们大多依靠鱼鸟的迁徙来辨别方向,依靠驯鹿的行为来分析前方道路是否危险或者有猛兽;他们会用沙子、棍子、鹅卵石做成只有自己人看得懂的“地图”,可以坐雪橇出行。

所以哈士奇或者驯鹿对于因纽特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或许是因为长期与世隔绝的缘故,因纽特人并没有形成僵化伦理的社会意识。他们大多是一夫多妻制,婚姻是他们延续种族的必需品。

因纽特人保持着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但面对外来者,依然散发着天然的善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欢迎。也许有人会问:他们为什么不住在温暖的地方?也许是北极带来的安定感,也可能是他们熟悉了这样的生活条件后,不愿意离开故土!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