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低碳生活?

“两会”还在进行中,在两会关注的热门关键词中,“低碳”显然非常抢眼。日前,媒体报道1号提案点燃低碳热情。

前不久四川腾中收购悍马失败,也被认为是低碳生活方式的胜利。这不,政协委员、原商务部副部长张志刚在接受采访时也说,“我觉得腾中收购悍马失败是好事!”能耗高、前景差的产品不宜引入中国。

比如今年两会开幕时,濮存昕委员骑车到组委会报到,引起媒体关注。就像人们说的那样,其实这件事和环保低碳没什么关系。这是一个CPPCC成员应该遵守的义务。说明至少他心里清楚,他会尽量少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困扰。

从这个角度来看,“低碳”的标签似乎到处都贴着。然而,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总是对低碳这个概念有一些模糊甚至似是而非的想法?我们会有一个总的看法,低碳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理解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可能像抑制房价、促进就业、推动医改那样给人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低碳是一个相对昂贵的东西,它和我们赢得漂亮的GDP之间存在必然的矛盾。

坦白说,这一定是个误会。低碳经济不一定比高碳经济更昂贵。此外,低碳经济的发展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一个原则是让清洁能源变得更便宜,让高能耗能源变得更贵、更不经济。

当然,谈到低碳,我们不能回避最近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尽管它未能达成广泛的谅解,只是勉强通过了一项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然而,人们对“低碳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关注和重视是这次会议留下的宝贵遗产。

从根本上说,“低碳经济”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人类生存环境的焦虑和担忧。这个概念就是倡导人类要用低排放、低污染的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取代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这种经济模式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的又一次伟大进步。

任何国家或任何人都不能免受环境恶化问题的影响,也不能忽视责任。所以早在199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京都议定书》中就有关于改变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表述。哥本哈根会议后,它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知识。

从这个角度看,低碳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低碳经济的突破可能成为金融危机后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率先突破的国家可能成为领头羊。所以低碳的概念似乎离我们很远。但是,既然改变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历史趋势,那么它将造福未来。那么我们完全没有理由不熟悉低碳生活。

普通人可能对中国承诺减少碳排放的具体数字不感兴趣,但我们应该知道一些数字。可以作为“生活经济学”的必修科目进行参考学习。毕竟节能减排,提倡低碳生活,除了国家宏观层面的“结构调整”,微观层面的生活也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组成和推动的。因此,所有公民都必须大力实践“低碳生活”。低碳标签必须嵌入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成为你的日常习惯。

看完《2012》,除了电脑特技的视听震撼,结合本文主题应该还有一点,就是末日会不会到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经济学告诉我们,坐电梯到下一层楼是0.218kg,看一小时电视是0.096kg,吃一顿外卖午餐是0.48kg,扔掉一公斤垃圾是2.06kg,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低碳经济是地球的退烧药”。而低碳并不一定意味着过苦行僧的生活。低碳并不意味着贫穷。低碳只要求我们限制浪费的生活方式。

一位能源专家在参加哥本哈根会议后,觉得美国已经进入后石油时代,正在向新能源方向发展。我们比他们落后两个时代。但我们还是像爆发后一样“得瑟”:比如无论大中小城市,一到晚上到处灯火通明,堪比琼楼玉宇。大部分是形象工程,但都叫“亮化工程”。美欧没那么招摇。

这反映了能量方面的文化差异。还是那句话,低碳不完全是政府的事,老百姓的低碳生活也不可或缺。可以去网上看看“低碳达人”的生活。新房的装修“油漆、木材、地砖、节能灯泡等。都可以节能。”交通倡导绿色出行,根据情况乘坐公共交通,甚至步行和骑自行车。还可以低碳同时运动,一举两得。

其他低碳细节也要谨记:手机电池充满电就拔掉,饮水机不要整天开着,空调风扇交替使用,电器用了才通电,循环用水等等。我们应该成为自觉践行并融入生活的低碳文化。人们的参与,个人的节能,垃圾的分类都不是微不足道的话题,因为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生活方式。(编辑: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