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语文教材
一本书,从一本书中,读到了味蕾的愉悦,家乡的亲切味道,中国几千年的文明。
这本书是舌尖上的节气。
这本书的作者是刘·。
我已经不是第一次读刘老师的作品了。之前,我已经读过他的《宁静的勇气和清澈》,以及他关于路上植被和风景的笔记...这么说吧,他出版的每一本书我都买过,都看过。
刘老师不是一位著名的老师,但我喜欢他的作品。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喜欢他的语言风格,诗意的语言,简单俏皮,充满了乡土气息的清新和温暖。
在《舌尖上的节气》中,刘先生从二十四节气中提笔,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四季连环画,隽永清新的画风,生机勃勃的大自然,都在书中。更具可读性的是,他选择了味蕾的方式。我觉得他选的这条路很好。“民以食为天”,“吃”是大事。更何况他写的美食是乡村美食,却有着独特的诱惑。
作品中的二十四节气更让我着迷,因为每一个节气都和农村的风俗、饮食联系在一起。更何况这些节气相关的食物,在我的童年,直到现在的记忆中,都有着很重的分量。
作品中的节气饮食,既是古代文人对每一节气饮食的文化传承,也是关乎大江南北的节气习俗和饮食。每一章、每一节、每一页都充满了清新的味道和令人垂涎的诱惑。
在每个节气的开头,作者都会适当引用一些文人诗词,配上一幅幅具有古典意味的插画,为节气文化增添几分厚度。比如《立春》中引用杜甫的《立春》:“细莴苣作春菜,忽然想起北京梅花开的时候。白玉是在厅堂里摆出来的,菜都递到送苔的手里了……”“雨”指陆游的《临安春雨》,“清明”指杜牧的《清明》...
在作品中,除了具有古典韵味的插画,有些插画是最真实的大自然的美图。春天,黄灿灿的油菜花,红色的桃花...夏天,有舒展的荷花。秋天有黄脸的向日葵,冬天的雪景等等。插画的艺术处理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二十四节气不是从古到今吗?
作品中也有引用文人诗词的,一般写某些食物时用。比如你写惊蛰时的韭菜,有一个场景是明朝吴中才子高启在雨夜割韭菜:“嫩芽湿了,掩盖了炊烟中的缕缕青烟。前几天晚上,一个老朋友来找床割春雨。”这首诗的嵌入,既表现了时令蔬菜的鲜嫩,又为作品增添了人情味。
这样的语录很多,但是恰到好处。所谓一枝一叶,永远和爱情有关,原来如此,对吧?
在刘老师的眼里,这个东西是这个东西,但又不是这个东西。它可以伸展或深入。他用他所有的感官和情感,让节气中的每一种食物都被赋予了灵性,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读者。
作者在《立春》写吃春饼的时候,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吃春饼,就是尝出新的东西,吃出春天,吃出满嘴的清香,吃出新的绿眼睛。吃春饼迎接春天也意味着祈求丰收。把三春时节景色秀丽的菜、菜摘下来,放入五谷,繁荣六畜。春饼是大地的春菜。”吃着一块春饼,却让读者看到了蔓延的大场面,热闹的春天就在读者面前。
作者对每一种食物都注入了深厚的感情。比如写韭菜芽和豌豆尖时,作者写道:“作为蔬菜的豌豆尖,是豆苗顶端最新鲜的三四寸,碧绿夺目,像一个清爽的少女,润泽细腻,清香扑鼻。”想象力的发挥和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让单调的食物展现出非常动人可爱的一面。
这样的句子在作品中随处可见。
他这样描写韭菜:“这畦里的绿韭菜,是春天的入口,出门就是春田的绿眼;回家碗里又嫩又香。”
他写桑:“...绿色中的静雅,红色中的妩媚,紫色中的深沉,如此美丽多情...桑榆紫云日落而生,枝绿果红,麦黄,都落在夜的器皿里,被关在一个叫梦的地方……”
他写莲藕小米粥:“如果用七八个枸杞熬煮,白里透香的热粥里的小橘子,就像几条调皮的红鲤鱼在荷叶边的荷塘里游来游去,让人像是在欣赏一幅九尾荷花图。”
这些生动俏皮的话语,唤醒了我们对时令美食的热爱,这不仅是一场味觉之旅,更是一场文化盛宴。
我写了一篇文章《初冬的秋收和冬天的故事》,朋友们说我这篇文章的语言特别生动。我暗自庆幸:那是我读了舌尖上的节气,被它的语言风格影响的结果。
在学校,六年级语文组要编校本课程。我也受到了《舌尖上的节气》的启发,提议编《二十四节气诗》。内容既有二十四节气的习俗,也有与节气相关的诗词,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美好传承。
舌尖上的节气让我一次又一次地亲近家乡,亲近家乡的每一种美食。勾起了我童年的很多回忆,亲切又温暖。
前几天晚上,我在看《泡菜》的时候,读到“萝卜愉快地炖着排骨,蒸着肉丸,拌着香菜;白菜炖豆腐,炒肉片,炖粉条……”突然味蕾活跃起来,仿佛这些让我熟悉、喜欢的食物就摆在我面前。我满嘴口水,有强烈的饥饿感。
温馨提示:看这本书的时候,不要饿着肚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