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寒衣节?寒衣节的由来

健康指南:今年6月165438+10月有个节气,叫寒衣节。相信很多朋友都不知道什么是寒衣节。寒衣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在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到底是什么?寒衣节的由来是什么?让我给你介绍一下。

什么是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俗称秋节、寒衣节,人们称之为鬼头节。汉仪节、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诗经·七月》中曾提到“七月火流,九月赠衣”,意思是天渐渐冷了,人们该给已故的亲人买暖和的衣服了,所以农历十月初一也叫赠衣节。

寒衣节是什么时候?2014寒衣节是2014 165438+10月22日,农历正月初一。

什么是寒衣节?十月初一也是入冬的第一天,之后气候渐冷。人们害怕祖先在阴间的灵魂缺衣少服。因此,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品外,还有一种不可或缺的供品——葬服。祭祀时,人们将鬼衣焚化给祖先,称为“送寒衣”。因此,十月的第一天,也被称为“烧衣节”

后来有些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变了。人们没有烧冷衣服,而是在一个纸袋里烧了很多鬼纸,上面写着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名字以及他们对应的名字。这叫“包袱”。有寒衣之名,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黑社会和死人一样,可以用钱买到很多东西。

各地送寒衣的方法不一样。一般来说,把冷衣服带到坟前烧掉,或者晚上在门前烧掉,都是比较简单的。更严重的是做个包,把冷衣服和纸钱放进去。包装上注明了冷衣收件人的姓、代、寄件人,就像寄信、寄包裹一样。

寒衣节的由来

寒衣节自古有之。据考证,早在周朝,农历十月初一就是祭蜡日,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诗经》中七月风吹,九月赠衣,表示从九月开始天气变冷,人们要购买衣服御寒(所以十月初一也就是俗称的赠衣节)。但上一代多在夏历九月送衣服,日期不定。

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下了一道圣旨(《唐诏集》卷七十七),这道圣旨影响了民间的扫墓送衣习俗。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稍早,所以这一习俗在宋代移至十月朔里。

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赐衣、祭祀、开炉。宋人先用“棉球衣”祭祀,后称之为“寒衣”。不过宋人还没有这样称呼它。

明代刘冬、宇易在《内廷风光略》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寒衣节:“十月一日,纸铺裁出五色纸,作男女服,长尺薄印,知其姓、字,如寄书。家家有夜饮,叫时烧门,说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说新鬼不敢打扮。送白衣服的人哭了,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在潘荣弼的《景帝岁极盛送寒衣》中,有清代寒衣节的记载:“十月新年.....文人家祭祖扫墓,如中原仪。晚上封书,加五色帛以衣履作冠,烧于门外,说送寒衣。”

寒衣节的传说

关于寒衣节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传说。

1,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给死者送衣服的习俗据说是孟姜女首创的。

相传孟姜女新婚,丈夫被掳去徭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一路披荆斩棘,历尽艰辛,为丈夫送去御寒的衣物。谁知丈夫累死在工地上,埋在城墙里面。孟姜女伤心欲绝,对着天哭,摸着天哭,哭下长城四十里。她咬破手指“流血到骨头里”终于找到了丈夫的尸体,用带来的棉衣重新装好。这就产生了“寒衣节”。

2、蔡伦嫂子推广手段。

还有一种说法是“十月一日烧寒衣”源于商家的促销伎俩。而这位东汉的精明商人,正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的大嫂。

蔡伦造纸术成名后,他的弟弟蔡默也临摹了。因为质量不如蔡伦做的,所以经常积压。为了卖掉积压的纸张,蔡默的妻子慧娘想出了一个主意:有一天,她装死,躺在棺材里。蔡默伤心欲绝,哭着说:“慧娘,都是我害了你,因为我做的纸卖不出去,对你这么不好。我要烧掉所有的纸!”她一边哭,一边把纸捧到慧娘的棺材边烧,一会儿烧,一会儿哭,一会儿哭,一会儿喊。

突然,棺材里的慧娘有了声音,围观的人都很惊讶。那是什么?慧娘从棺材里出来时,装腔作势地唱道:“死人的钱可以走遍天下,死人的钱可以做生意。我老公不给我钱,谁让我回太阳?”唱了很多遍后,他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去了冥界,燕王让我吃了苦头。我丈夫给燕王送钱,燕王派了很多小鬼来帮我推磨。有钱真的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问我要钱。我把所有的钱都给了他,他打开了地狱的后门,让我回来。”

蔡沫假装说“我没给老婆寄钱”!慧娘道:“你烧的纸,就是冥界的钱。”慧娘说完这些,蔡默拿了几捆纸去父母坟前烧。在场的人都以为烧纸可以让逝者重回阳间或者在阴间少受点苦,所以都来找蔡默买纸来烧。就这样,消息从一个人手里传到另一个人手里,蔡默的论文也卖完了,从而改变了困境。由于慧娘回阳的日子恰好是十月初一,所以人们会在十月初一为死者烧纸。

3.朱元璋“赐衣”传奇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水稻收割入库的时候。“是月,天子始降”(《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方式告诉老百姓冬天到了。

相传明朝初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表示顺应天时,他在十月初一举行“赐衣”仪式,把刚收获的红豆和糯米做成热汤,供大臣们品尝。南京民间谚语说:“十月穿棉袄,吃豆汤御寒。”“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在穿上衣服御寒的同时,也给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送去冬衣,以示关心和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