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季节?

年份季节顺序:

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被称为“除夕”。因为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出门的人一般都会回家团聚。在这一天之前,也就是腊月二十三晚上,设香案祭灶神,三十而归。如果24日不是“火日”,清理室内灰尘。接下来的几天,除了打扫环境,打扫灶台、家具、门窗、墙壁、衣服,还要准备足够的柴火、油、米、面、餐具,杀猪、杀鸡鸭、生豆芽、打豆腐、煮糖(玉米板糖)、酿酒(玉米烧酒、柿子烧酒等。).最后一天,女人们忙着做团圆饭,男人们忙着挂画、贴对联、挂灯,辞旧迎新。正厅装了一个“香”,立了一个“天地,一个老师的位置”(家神),在侧墙上贴了“勿避童言”等横幅,在两个门上贴了“出门看幸福,给我赚钱”。耳门贴春联,畜圈一般贴“六畜兴旺”等横幅,粮仓贴“五谷丰登”。除夕夜,煮好的猪头或头肉放在锅里,插上香,家人祭拜山神、土地神。吃完团圆饭,出门给祖坟点灯。

除夕的午饭被称为“团圆年”和“团圆饭”。尽可能全家不缺席,吃团圆饭。吃饭前,点鞭炮,地炮(三眼炮),摆香案,接祖宗吃饭。然后关上门,全家人坐在团里过年。满桌的美食和丰盛的酒席。年长的人坐下,年轻的人坐下,充满欢笑,慢吃慢喝,时间越长越好。除夕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每个人都要洗个澡,换上新衣服或干净衣服、新鞋袜,围坐在火堆旁玩一整夜,这就是所谓的“守岁”。父母深夜给孩子压岁钱。有些家庭有不同的年份。江南人习惯在腊月二十八庆祝农历新年,而黄州人则在半夜庆祝农历新年,已婚妇女不在父母家中的习俗依然存在。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也称为元宵节。有吃“汤圆”、打灯笼、舞龙、仿古史、祭神、做盖头等习俗。

花卉节

农历二月十五。以花开的意思命名。这一天,农村家庭用糯米爆米泡,以示丰收成熟之意。女人们围坐在一起喝茶,女孩们在这一天戴耳环。选择这一天结婚,以好月圆美景为吉祥庆典。晚上烧灯笼(第一年结婚的新娘,从娘家和公婆那里,送来观音松子灯和麒麟灯,当晚烧麒麟灯,而观音松子灯会在新娘生完孩子的第二年花节晚上烧)。

清明节

在古代,寒食后的第二天(初三)被称为清明节,但在今天,它是根据日历中设定的节礼日。家家户户扫墓祭祖。旧时家庭或宅院举行酒席,男子参加,称为“清酒”,以供祭祖。女人穿柏或桃和柳枝。顾曰:“清明不穿柳,美人成头。”

长夏节

这一天,腊肉、咸蛋、米面肉缺一不可,所以俗称“腊八节”。还有吃糯米糖、煮狗、炖鸡、吃滋补品的习惯,俗称“夏季进补”。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五月节”,又叫“端阳”、“重午”。吃粽子,麦糊(也叫炸鱼),喝雄黄酒,每个门窗都挂着用葛藤扎起来的菖蒲和艾叶。县里有龙舟比赛。在节日之前,每个龙舟队都要给当地的每家每户送去糖、肉包子和粽子。

六月六号

传说农历六月初六是龙晒衣服的日子。群众习惯在这一天翻箱倒柜,把存放已久的珍贵布料、毛毯、棉衣、衣服拿出来晾晒在院子里,以防虫蛀发霉。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农历7月11日至15日属于7月上半月。由于习俗不同,具体时间也不一样,但7月12日居多。半月是亡灵节,“七月鬼窜”。祭祀时人们不进入墓地。他们只是在院子里或路边撒上石灰或草木灰围成圈,分别请祖先烧纸钱,此外还要多画几个圈,烧一堆鬼鬼,避免他们争钱。镇平人特别重视“半月”,素有“年小半月,牛郎休三日”之称。所以要办一个家庭成员的酒席或者邀请亲朋好友一起享用。

鬼节

农历七月十五,又称“鬼节”、“七月半”。这是一个祭祖的节日。农历七月十二日,备茶、酒、香祭祖,称为“带太公、太婆回堂”。逢年过节,将纸钱、金银元宝装在大纸袋中,注明“某祖用,某送”字样,并祭鸭血,晚上整袋焚烧,俗称“烧包”。

中秋节

在农历八月十五,月饼是最受欢迎的,民间习俗经常互赠蛋糕。晚上,中老年人赏月,青少年摸青(偷一点蔬菜水果),女人“抓月光”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又称“重阳节”。还有爬山喝山茱萸菊花酒。吃油炸芋头包子和土豆包子的习俗仍然流行。

以上就是俗称的“四季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