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的日变化对植物有机质的积累有什么意义?
第一个温室效应简介
温室效应是指传递太阳光的封闭空间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即太阳的短波辐射可以穿透大气进入地面,而地面变暖后释放的长短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让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温室。据估计,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将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意味着温室效应将使地表温度升高38℃。
除了二氧化碳、甲烷、臭氧、含氯氟烃、水蒸气和其他在温室效应中起重要作用的气体。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工业的快速发展,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也相应增加;因为大量的砍伐森林,大气中森林应该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温室效应因为二氧化碳的逐渐增加而不断增强。据分析,在过去的两百年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25%,地球平均温度上升了0.5℃。预计到下世纪中叶,地球表面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中高纬度地区气温上升幅度更大。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这是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一边消耗一边增长”的动态平衡状态。大气中80%的二氧化碳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地下水和海洋、湖泊、河流等大气降水吸收并溶解在水中。另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并储存起来。这就是二氧化碳多年来占空气成分0.03%(体积分数)的原因。
但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和燃烧煤、石油、天然气产生的二氧化碳已经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另一方面,由于森林砍伐,大量农田被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降低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此外,地表水域面积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减少,吸收和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减少,二氧化碳生成和转化的动态平衡被破坏,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改变了地球的温度。
在空气中,氮气和氧气所占的比例最高,它们都可以透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但是二氧化碳不行。它不能穿透红外辐射。因此,二氧化碳可以阻止地表热量向太空辐射,具有调节地球温度的作用。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温度将比现在低20℃。但如果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使地球仿佛在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形成“温室效应”。除了二氧化碳之外,还有其他气体也会造成温室效应。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5%,氯氟烷烃约占15% ~ 20%,甲烷和一氧化氮有30多种。
如果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 ~ 5℃,极地可能升高10℃,气候将明显变暖。气温上升将导致一些地区降雨量增加,一些地区干旱,飓风强度增加,频率增加,自然灾害加剧。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上升,极地地区的冰川将会融化,海平面上升,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噬。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撒哈拉以南的牧区发生了持续6年的干旱。由于缺乏粮食和牧草,牲畜被屠杀,超过654.38+0.5万人死于饥饿。
这是“温室效应”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典型例子。因此,必须有效控制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控制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地球,防止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性灾难。
科学家预测,未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每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 ~ 4.5℃,极地地区的气温升幅将比平均值高3倍左右。因此,气温上升必然会融化极地冰层,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非常严重。如果海平面上升1 m,直接影响的土地约为5×106 km2,人口约为1亿,耕地约占全球耕地总面积的1/3。如果考虑到极端风暴潮和盐水入侵,海拔5米以下的沿海地区将受到影响,这些地区的人口和粮食产量约占全球的1/2。部分沿海城市可能会向内陆转移,大部分沿海平原会盐碱化或沼泽化,不适合粮食生产。同时也会对河流中下游造成灾害。海水入侵,会造成河流水位上涨,泥沙淤积加速,洪水威胁加剧,河流下游环境急剧恶化。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前正在推动气候变化国际公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成为大势所趋。
科学家预测,如果我现在开始适度砍伐树木,到2050年,全球变暖将减少5%。还有地球的面积和太阳的照射。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与赤道在同一水平面上运行。这是地球的纬度,分为五个区。
五带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五个区域的纬度。
根据太阳的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把地球表面具有相同特征的地区按纬度划分为五个热区,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一年之中,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 26ˊ和南纬23° 26ˊ之间来回移动。只有在北回归线和南方之间的地区,你才能看到太阳直射头顶。这个地区获得了世界上最多的阳光和热量,被称为热带地区。南极圈以南,北极圈以北,太阳高度很小,可以观测到极端的昼夜。获得的太阳热量很小,温度很低,称为寒带。在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获得的光和热介于热带和寒带之间,温度适中,一年四季分明,称为温带。
热带地带: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位于赤道两侧,南北纬度46° 52 ',占全球总面积的39.8%。这个带的太阳高度一年四季都很高,在两个北回归线之间的广大区域有两次阳光直射的机会,太阳高度角在90°-43° 8 '之间变化。在赤道上,一年四季昼夜长度相等,向南向北昼夜长度逐渐增加,但白天时间最长和最短相差只有2小时50分钟。因此,热带地区的特点是全年高温,幅度小,只有相对炎热的季节和凉爽的季节或雨季和旱季。
温带: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的中纬度地区。南温带和北温带分别横跨43° 8 ',南温带和北温带的总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52%。这一带的太阳高度变化很大,回归线从90°到43° 8′不等。随着纬度的增加,太阳高度逐渐降低,对极圈的振幅从46° 52′到0。太阳的高度一年一次由大变小,温度也由高变低。白天和黑夜的长度也变化很大,在极圈增加到24小时。可见,在温带,太阳高度比热带小,获得的热量比热带少,温度比热带低。太阳的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非常显著,所以四季分明是温带的特征。
寒带:以南北极为中心,以极圈为边界的地带,仅占全球总面积的8.2%。该带太阳高度常年很小,极圈最高46° 52′,极区只有23° 26′,且有负值。极端昼夜现象随着纬度的增加越来越明显。因为极端白天太阳高度很低,地面得到的热量很少,极端夜晚也没有太阳辐射。所以这个地区是地球表面温度最低的地区,一年只有冬天和夏天,没有春天和秋天的区别。在地球表面,热带、温带和寒带的空间分布表现为热量的不均匀分布。热带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源,两极是最大的冷源,所以赤道和两极之间的热量传输和交换对全球大气环流和洋流的形成和分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广阔的温带是冷暖空气接触和热交换的地带,这里形成了四季分明的天气特征。
五带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自转轴的倾斜,造成阳光不同角度、不同日照时数、不同时间直射地面形成的五个带(在赤道地区,太阳永远不会直射地面,南北极永远不会直射地面)。所以有些地方在秋天还是直接晒太阳。第二,温度比较高。
比如南方的一些地区,然而越往北,秋天越短,就像今年的北京,一变,突然就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