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列出杭州让我们骄傲的名人或事件!
孙权(今杭州富阳县),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开国者。在位二十二年,江东六郡得以局势相对稳定,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他重视农业,设置农官,奖励农耕,兴修水利,在山越地区建县,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他派大将魏文、诸葛渡海开发台湾省,打通大陆与本岛的联系。
东汉末年,孙权的继弟孙策在江东有六郡。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让孙权为拉客鲁将军,会稽太守。他驻守江浙,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广纳贤才,发展势力。建安十三年(208),刘备与曹操合败于赤壁。建安十九年,刘备定蜀,孙权西联,北联曹魏,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建安二十四年,孙权大败关羽,攻打荆州人,任骠骑将军,在荆州牧兽,封南昌侯。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曹丕自己当皇帝。他派使者安抚孙权,立他为吴王。黄武元年(222年),刘备在兀术夷陵之战中战败。黄龙元年(229),在武昌(今湖北)称帝,国号吴。不久,他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将来要和蜀国、魏国和战。在位期间,他先后四次改国号,称黄龙、乐嘉、赤武、太原。他死于71岁,被命名为吴大帝。
龙门古镇,位于富阳县城以南40里,是孙权后裔生活繁衍的地方。现在全镇1600多户,孙姓占90%以上。据十九世宋凤仪迁龙门大夫匡所撰《孙氏族谱》记载,到1939年,孙权后裔将为六十五人。
白居易(772-846)
乐天,晚年香山佛教徒,爱茶,曾自称“茶人”。他是太原(今山西)人,后迁居下坳(今陕西渭南东北)。他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朴实无华,作品流传甚广。长庆二年(822),任驻杭州使。在任期间,他开发建设了西湖。这首词回忆了当年的生活,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
梦见了南岸
白居易(772-846)
江南好,
风景曾经似曾相识。
日出时,河中红花胜火,
春天,这条河像蓝色一样绿。
不记得江南了?
江南忆,
我印象最深的是杭州。
月中在山寺寻桂,
郡亭枕上观潮。
你什么时候重游?
毕昇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北宋杭州人毕升开创了活字印刷术,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毕升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他的生卒年月没有官方记载。北宋沈括的《孟茜笔谈》中提到:“清历(1041-1051)年间,布中有毕升等字,也是“活字”。
毕升是北宋杭州著名的版画家。他用了八九年的时间,创造了一套泥活字,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是用细粘土做成小方块,每个小方块都用杨雯的反手刻上,然后用火硬化。每一个字印都是根据使用量来准备的,最多20个以上,为的是准备同一个字印在一个印版上重复使用。为了排版方便,霍玉音按照字的韵放在木格子里。然后制版:根据印刷文字的句子段落,将文字印刷在一个盛有松香、蜡、纸灰作为粘合剂的铁板上,用铁架围起来,放在火上加热使粘合剂融化,待粘合剂稍冷仍呈塑性时,用平板随便压平。当胶完全冷却固化后,就可以印刷了。最后,板被拆卸。印刷完成后,将印版放在火上烘烤,粘合剂再次熔化。当用手扫动活字时,活字会掉下来,可以重新用来排版。在此基础上,他还研究了木制活字的排版。还有就是两块铁板互换,一块板印刷,一块板排版,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毕升的活字印刷包括了一个完整的制作活字、排版、拆解的过程。它的原理和今天的铅字排版基本相同,每一个制作环节都蕴含着科学规律。(右图为毕升墓碑)
沈括(1033—1097)
沈括,北宋钱塘人,中国历史上多才多艺的学者,11世纪一流的科学家。
少年时随父亲沈周去过润州、泉州、开封、江宁等地,增长了很多书本之外的知识,为他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沈括从小就好学。他对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水利、军事、文学、音乐都很感兴趣,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东京(开封),他担任赵文博物馆的编辑和主管,这使他有机会阅读大量丰富的皇家书籍。晚年,他提出了使用阳历的思想,即“十二气历”,这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阳历和阴历结合的人。他对传统历法的缺点做了科学的分析,说它费力,没有解决传统历法用闰月法调整日月运行周期的问题。为此,他主张采用阳历,根据十二节气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1930年,英国气象局局长萧伯纳提出了与沈括相同的理论,但比沈括晚了900多年。
1070年(熙宁三年),沈括积极参与王安石变法,成为王安石的主要助手之一。曾任“三司之权”(主管财政、经济),“兼判监军器”。
1090(元佑五年)沈括五十八岁,住润州孟茜公园(今江苏镇江东门外)。他写的《孟茜笔谈》是他一生学习和实践的结晶。全书分30卷,包括故事、辩证法、音乐、意象、人事、政务、智慧、文艺、书画、技艺、器械、魔术、怪事、歪理邪说、笑话、杂志、医学讨论等17项609篇。与科技相关的有200多项,如铜锅滴水的讨论、凹面镜的讲解、透明镜的讨论、三维地形模型的制作、指南针的使用经验、地磁偏角的发现等等。该书广泛的内容和独特的独创性,被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沈括一生曾两次在杭州长期居住,曾游历浙江,在秀洲(今嘉兴)工作。有一次他19岁随父亲回乡,父亲因病去世。他把父亲葬在钱塘乾隆居里,直到22岁父亲去世才离开。第二次,36岁,护送母亲灵柩回杭州,葬在龙驹里。直到39岁才回到北京。四十一岁时,沈括奉命来浙治水,遍访浙江,向朝廷提议在温州、台湾、明以东修筑堤坝、堰堤,以增加耕地。他在考察雁荡山时,首次对雁荡山奇峰形成的原因进行了科学的解释。沈括对家乡杭州有着深深的眷恋。在孟茜的笔谈中,他认真记录了人民的事迹、科技成果、政策得失等等。沈括在孟茜公园去世,享年65岁。临终时,他告诉后人,把他的遗体葬在家乡杭州。杭州市中心侯景街附近的沈工静香是他的故居。墓在离杭州不远的安溪乡。
岳飞(1103—1142)
岳飞一生致力于抵抗外敌,保卫国家和皇帝。他的勇气和智慧为他赢得了许多胜利和荣誉。然而,岳飞的军事成就和他在民间的声望引起了皇帝的嫉妒和焦虑。后来,这位勇敢爱国的将军终于被赵构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在杭州大理寺的风浪阁。
岳飞于1103年出生在今天的河南省。据说岳飞出生时,一只大鹏飞过岳家的屋顶。岳飞的父亲认为这是一个吉祥的迹象,所以给他取名“飞”和“鞠鹏”两个字,希望他在万里之外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岳飞的父亲是农民。岳飞满月前,黄河泛滥,引发大洪水,岳家的生活更加贫困。所以岳飞从八九岁就要开始下地干活了。
岳家的生活虽然艰难,但这并不能影响岳飞对书籍的热爱。他白天在田里辛勤劳作,晚上努力学习直到深夜。他从小就对美术书有着特殊的喜爱。
岳飞十一岁时,祖父请了一位著名的武术大师教他武术。岳飞还向另一位老师学习射箭。射箭大师非常看重岳飞,送给他心爱的两把弓。
按照当时的传统,岳飞十六岁结婚,第二年就生下了岳云。岳云后来成长为一名勇敢的将军,和他的父亲一起在战场上战斗。
当岳云四岁的时候,岳飞在政府的号召下加入了军队以抵抗入侵的游牧民族。据说在他离家之前,他的母亲用针在他的背上刺了一针,上面写着“忠诚地为国家服务”。
公元1122年,岳飞参军不久,父亲去世。作为一个孝子,他按照传统回家吊唁,直到1124才回到部队。
在北宋金兵的入侵下,朝廷不知所措,国家大乱。1127年,北宋皇帝和他的父亲以及家人都被金兵俘虏,带到了中国北方的金人都城。
虽然皇帝被俘虏了,但宋朝的爱国者继续与敌人斗争。岳飞加入这些爱国者的行列,建立了以宋高宗为皇帝的南宋王朝。
在随后的几年里,岳飞以骁勇善战的军事家的身份出现,打了很多胜仗,把金兵赶出了宋国的土地,逼他们渡江。
忠于报国的岳飞想乘胜追击,把金兵赶回老家,把前朝皇帝和家人救回北京。然而,他的好意受到了高宗的怀疑。
原来,高宗皇帝担心他的弟弟(前皇帝)获救后,他可能会失去他的王位,所以他拒绝了岳飞进攻金国的请求。而是决定与屡次违反和约的金国讲和。
岳飞广受百姓爱戴,也引起了皇帝的不满。因此,在1142年,高宗以谋反未遂罪判处岳飞死刑,他的儿子岳云也受到牵连并被处决。
岳飞,一位具有高尚人格的爱国者,逝世时年仅39岁。虽然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但他后来因为抵抗金兵并赢得了许多战争而成为民族英雄。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与家人分离,因为他认为保卫国家和保护皇帝是他的职责。
方腊(?1121年)
北宋末年浙江农民起义领袖;方十三,又名方十三,是清溪(今杭州淳安)一伙远东人,出身雇工。
北宋末年,浙江遭到“石化帮”的掠夺,农民被迫求生。方腊用摩尼教的“两个教派”(光明和黑暗)和“三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理论组织群众,赢得了农民的支持。宣和二年(1120),秋反北宋,取、永乐之名,先后占领清溪县,攻占周目,分兵攻杭、漳。兰溪的、武邦致等新教徒,歙县之敌吕世让、方岩山的陈、苏州人、贵安路人杭各等,纷纷响应,人数扩大到几十万,先后攻占杭、等六州五十二县,东南震动。方腊计划划江防守,逐步进步,十年内推翻宋朝。
宋徽宗派童贯带领15万大军镇压,起义军打了败仗。宣和三年夏,方腊率余部退守清溪袁钢洞和梓潼洞,后被汉奸通风报信。宋军从小路闯进山洞,方腊受伤被俘。同年秋,病逝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其余以吕世让为首,转战温州、台州,宣和夏秋四年失败。在淳安县,有一尊郭默题写的方腊洞和方腊像。杭州还有很多关于方腊起义的传说,这些传说的遗迹依然存在,比如方腊的妹妹方百花,方百花攻打杭城守军等。
苏东坡
“水明而晴,山空而雨。
如果说西湖比死去的美女还要多的话,C+是那么的合适。"
苏轼的这首诗使西湖更加生动和著名。
苏轼是继白居易之后又一位在杭州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不可磨灭影响的伟大诗人。和白居易一样,他是到杭州当地方长官才知道西湖的。他们的出身、经历、思想、创作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就像苏轼自己说的:“缘起隐隐约约像乐天,敢惜前人。”苏轼于熙宁四年和元佑四年两度来杭。他是第一任法官(副治安法官)和第二任治安法官,任期五年。除了为康州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他对杭州的山水也是情有独钟,家乡没有这么好的湖光山色。而有了浪漫的诗意,西湖多少有些美丽和辉煌。这既是诗人。他也是画家的艺术大师,观察力特别敏锐。他的诗“初看湖上,饮尽春雨”使西湖栩栩如生,成为描写西湖风光千年的绝唱。他的其他一些描写西湖风景的短诗,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幽美堂暴雨》等,也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平常事写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回味无穷,如《游客脚底一声雷响,脱不开浮云》《真金, 且一千棍子敲他的鼓催他挣脱”白居易对西湖的描写是平面的介绍和描写,而苏轼的西湖诗是立体的渲染、对比和强化,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丰富了西湖的意象。
于谦(1 3 9 8-1 4 5 7)
“千锤打深山,火随便烧,也不怕碎成碎片,一定要留在人间。”这首诗是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自画像。
于谦,本名听艺,浙江钱塘县(今杭州庆春门附近)李太平人,后迁居慈堂巷。
明朝永乐十年(1412),于谦十五岁,考取钱塘县学生(秀才)。永乐十八年(1420)参加杭州“乡试”,考了第六名。次年,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宣德二年(1427),于谦奉命巡视江西,平反冤狱数百座。此后十余年,他还以兵部右侍郎、京师钦差大臣的身份,遍访山西、河南,深入民间惩治贪官污吏,严惩特殊贪暴分子;兴修水利,改良耕作,创建“清算”和“仓库”,在灾荒之年储存救灾用粮;办一个“惠民药房”,给老百姓治病。人民爱戴于谦,称他为“于青天”。
于谦为官清廉,不送礼权贵,不拉关系。什么都不带就去北京玩东西。有人跟他说,就算不带金银,也要带点土特产给他一些恩惠。于谦笑着扬起袖子说:“有微风!”明朝十四年七月,瓦刺部长官也分兵四路,大举进攻。英宗率军出征,于谦作为兵部代理人留在北京辅佐朱祁钰(英宗的弟弟)。15年8月,英军被土包(今河北省怀来县)大败,50万大军全军覆没。英军被俘,消息传来,举国震动。太后命王为景帝,于谦为兵部尚书,统率全军。鉴于瓦刺利用英宗作为威胁的图谋,于谦提出了“国重于君”的口号,以保卫首都,抗击外敌。
瓦刺战败后,英宗于景泰元年(1450)八月被送回。景泰八年,景帝病不起。英宗趁机复辟,改国号为天顺。正月二十三,英宗复辟后第六日,于谦被伪定为“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