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科学的伟人有哪些?

清朝康熙帝叶璇,自幼受到祖母孝庄文皇后的严格教育,要求他“坐要坐,站要站”。有一次他看书,一个字不认识就跳过去。小庄告诉他,要查经典,要学会读书,才能继续读书。也许是从小养成的好习惯,让他坐上王位后“坐如坐”,无论是坐在殿中还是与人交谈,对不懂的事情都虚心求教,从而形成了一丝不苟、严谨的崇尚科学的态度。

康熙皇帝的父亲顺治皇帝支持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编写了一本新的历书,介绍了西方的数学原理和天文知识,改进了中国的传统历法。康熙皇帝登基后的1667年,14岁的他坐在干青宫的宝座上,对于新的历书是否颁布,茫然不知,不敢下定论。他一回到养心堂,就立刻召见了汤若望的助手、比利时数学家费迪南·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教他数学、天文、地理和拉丁文。当时数学还没有翻译成中文,学起来很吃力,但他坚持下来了,知识也不断增长。因为他的“识”,在1667年5月,他下令将修订后的新历法颁布使用。

有一年春末,朝廷钦诏,上书“今夏于某月某日午时三时”,康熙皇帝算了两次,数据显示是午时三时零九分。这时,已经是午夜了。他立即让太监备马,连夜赶到东天文台,亲自操作天球仪、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等仪器,并让其他人一边观测一边记下各种数据,然后进行计算。他还让秦把观察和计算了一遍。结果他们俩算出来的夏季至日时间是中午3点9分,证明秦昨天听到的中午3点是假的,把秦吓得一身汗。

康熙皇帝在朝廷的时候,经常会问一些科技方面的问题。满清的王公大臣或摇头,或低头,个个瞪眼,装聋作哑。康熙皇帝办了一个“数学博物馆”,经常亲自授课。他要求官员们认真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知识,并付诸实践。他还写信给法国皇帝路易十四,请求支持科技人才和设备。然后经过十年的努力,他画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地图,故宫全景图。经过9年的努力,编纂了一部集数学、天文历法、乐理于一体的数百卷大型丛书《法历源流》。

康熙帝知道,要想强大,必须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必须勤奋认真。今天,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倡导勤奋好学、追求真知、一丝不苟、尊重科学的精神,不要“以昏制人”。

蔡伦(公元75年左右-121)

字仲晶,董文桂阳县人,先做小黄门,后做常侍,兼尚芳龄,掌管朝廷皇家手工作坊。他总结了西汉以来的麻纤维造纸经验,改进了造纸技术,制成了高质量的纸张“蔡侯纸”。造纸是中国古代科技四大发明之一,为世界文明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衡(公元78-139)

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和作家。河南南阳人。曾任太史令,主管天文,精通天文历法计算。他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仪器浑天仪和地动仪来测量地震,第一次正确解释了日食的原因,认识到宇宙是无限的。

华佗(约145-208)

人物,安徽亳县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腹部手术的医生,曾成功完成腹部肿瘤切除等大手术。他还创造了一套“五禽戏”,这是一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的保健体操。华佗后来被曹操杀死。这本医学书已经丢失了。

祖冲之(429-500)

祖籍杨帆(今河北涞水县)的文远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祖冲之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并和儿子祖木恒一起推导出了球的体积公式。36岁时,祖冲之修订历法,编修了《大明历》。他还设计并制造了一台使用水力研磨的水锤研磨机。造出了“千里船”等等。

毕毅(?约1051)

宋代民间发明家。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效率大大提高了。活字印刷已经成为世界科学复兴的手段,成为创造精神文明发展必要前提的最有力杠杆。

沈括(1031—1095)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在许多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天文学上,他根据自己长期的观察,制定了以节气为月亮的“十二年历”。在物理学方面,他发现了* * *振动现象、磁偏角现象和凹面镜成像定律。在地质学上,他根据化石现象做出了海陆变迁的结论。他的著作《孟茜笔谈》记载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成就,是一部杰出的科学巨著。

郭守敬(1231—1316)

元代天文学家、水利学家、数学家,生于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曾参与挖掘通惠河,管理黄河流域水利。他参与了守时历法的编撰,创新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他创造的“简易仪器”大大提高了观测精度,领先世界300多年。他还改革了杨仪、高仪、后稷仪等许多天文观测仪器,在全国设立了27个观测站,测定了28个星座和其他恒星的位置,达到了很高的精度。

李时珍(1518—1593)

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周琦(今湖北蕲春)人。出生于医学世家。他发现以前的《本草》一书中有许多误漏的药物,于是决定重新整理《本草》。他向农民、渔民、樵夫、药农请教,查阅历代医学文献800余种,对药物进行鉴定和研究,纠正古籍中的错误,收集整理了民间发现的许多药物。经过二十七年的努力,他写出了《本草纲目》。* * *记载了1892种药物,全书* * * 52卷,190万字。这是一部杰出的医学著作,对药理学和分类学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1587-1634)

字长庚,江西新人。他曾是江西分宜的神谕。在任期间,他系统总结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撰写了中国古代科技百科全书《天工开物》。全书18卷,记述了饮食、服装、印染、制陶、采矿、冶炼、兵器、乘船、纸墨、酿造、珍珠玉器等18个部门的生产经营过程。书中有200多幅珍贵的插图。天宫吴凯在中国失传已久,但在日本一直流传。辛亥革命后,日本回归祖国。这本书被翻译成多种外文,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詹天佑(1861—1919)

中国杰出的铁路工程师,安徽婺源(今江西)人。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从事铁路建设。从1905到1909,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京张铁路。他因地制宜地采用“人字形”线路减少工程量,采用“竖井施工法”开挖隧道,缩短了施工时间,成功建成了京张铁路。为了纪念他,在京张铁路青龙桥附近建了一座詹天佑的铜像。

侯(1890—1974)

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福建闽侯人。曾任塘沽李咏碱厂、南京李咏硫铵厂总工程师、厂长。解放后,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化工部副部长。他在1939首次提出了联碱生产的连续工艺,为纯碱和氮肥工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国外,他把制碱的方法称为“侯邦德法”。他的主要工作是制造碱等。

李四光(1889—1971)

地质学家,湖北黄冈人。长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研究。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建立了地质力学,从力学的角度研究地壳运动的现象,探索地壳运动和矿产分布的规律。他运用地质力学分析了中国东部的地质构造特征,指出了新华夏构造体系储油的可能性,为石油勘探提供了理论指导。他最早研究中国冰川,认为中国有第四纪冰川。他还对地震预测做出了许多贡献。他曾经是中国的地质部长。

竺可桢(1890—1974)

浙江上虞。他是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对台风和物候与气候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研究。他的《物候学》是一篇杰出的科学论文。他以大量的古代文献为依据;著有《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化初步研究》、《历史时期世界气候波动》等著作,深刻论述了气候的历史变迁,得到了各国气象学家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