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九冷三伏天热是什么意思?
“三九”和“三伏”的时间是:
“三月九”:从冬季至日算起到第三个九月初九,大致是9月到6月17。
“三伏”:时间年年不同。一般头部在7月中下旬,中间在7月下旬8月上旬,最后在8月中旬左右。
因为温度的升降不仅取决于热量的收入,还取决于地面向太空辐射热量的支出。当两者达到平衡时,温度可以反转,上升或下降。虽然夏季至日后地面太阳辐射开始减少,但仍然大于支出,温度不断上升,直到收支达到平衡(“三伏”)。同样,在冬季至日和“三月九”之间,由于地热支出仍然大于收入,气温持续下降,直到“三月九”之后才开始上升。然而,这种经验也有地区局限性。在靠近赤道的南沙群岛,“三伏天”是全年最凉爽的两个季节之一,尽管那里的年气温变化很小。所以“三伏热”不是“三伏(末伏)热”或“三伏皆热”,主要是“中伏热”。很容易记住说“三伏天热”只是为了对抗“三月九冷”。热量之所以在海岸和岛屿的末端,是因为海水的热容量大于陆地土壤,春夏两季温度上升缓慢,所以达到热平衡,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较晚。以山东为例,内陆德州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是7月下旬,而同纬度的山东半岛尖上的成山头最晚是8月中旬。同理,沿海岛屿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也要推迟。奇怪的是,成山头基本上还是“三月九冷”。原来这是因为冬季西伯利亚南下冷空气太强,北方沿海很难表现出这种海洋调节。直到长江以南才出现,比如东海的嵊泗列岛,上海以东,最冷是2月初。但即使是“三九寒暑中”的地区,也有几年不是这样。1959年8月24日,长江中下游地区经历了七天罕见的高温天气(当然也是1959年全年最热的一天)。例如,武汉的日平均气温高达32.4 ~ 33.4℃,导致许多人中暑。这就是著名的“秋老虎”。相反,1978的雨季极短,夏旱期提前。比如杭州7月初平均气温32.9℃,午后最高气温39℃左右,是历史罕见的高温天气。这就是气象部门所说的“空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