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中和节是什么节日?
早春二月,春回大地。农历二月初二是一个古老的“中和节”,又称“春龙节”、“青龙节”。“二月二,龙抬头”,民间传说,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性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那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它的起源在于原始社会的神话。众所周知,华夏先民把创世英雄伏羲视为“龙的化身”,把“龙”视为民族文化的象征。《易经》干卦中的“见龙在田”,指的是“龙”睡在田里。冬去春来,万物复苏,“龙”醒来,仰头迎接美丽的春天。因此,自称“龙的传人”的人们开始在春天犁地...过去,人们习惯在这一天像往常一样互相赠送数百个装在绿色袋子里的瓜果,表示“献儿”。此时惊魂前后,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虫、蛇、兽都会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会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在古代,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被用来驱赶害虫。在明朝,熏虫很流行。2月2日,人们会将元旦祭祀剩下的饼煎到烟床和炕上,这被称为熏虫。在农村,人们用草木灰绕着房子蜿蜒,然后绕着医院的水箱走,这就导致了龙的回归。有趣的是,这一天的饮食也以龙命名。吃饺子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麟,吃面叫吃龙须。这大概就是现在的“龙须面”的名字吧。孩子们在这一天剃头理发,被称为“剃头龙头”。这一天,妇女仍然不缝纫,据说是为了避免伤害龙眼。还有蜡烛照在房屋的墙上,有“二月二,照在房梁上,蝎子蜈蚣无处藏身”的说法。然而,这个节日现在已经被人们遗忘,但仍有吃春饼等习俗。“中和节”这一名称始于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当时,德宗皇帝施立上书废除正月里的黑暗日子的节日,并建立“中和节”。《礼记·中庸》说:“达至和谐,天之地位不佳,万物皆育。”“中和节”过后,人们会投入到紧张的春耕中。武进民间谚语说:“二月二,葫芦茄子一起种。”到了这个时候,各种水果蔬菜都需要种了。人们在“中和节”祭祀的“狗牍神”,是传说中的主管树木的神。《尚书大传》云:“东极,自碣石至日出,争野木,帝神苟莽管之。”东汉班固《白虎依桐》说:“其神苟莽,万物之始,其精青龙。茫志也可爱。”它是迎接春天和万物生长的象征。明代杨慎《春雨》诗说:“春雨盖柴飞,苟莽犹弱。”清代《农歌》:“中和节龙抬头,沟芒春节,祈求丰收;白天忙着播种,晚上割草喂牲口。”总之,“龙抬头”和“中和节”都是围绕着春耕这个服务于农耕社会的重要农耕节日。虽然这个古老而复杂的民俗已经渐渐淡去,但它将作为一个农耕节日永远留在人间。每当春节来临的时候,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家家户户早上都会提着灯笼去井里或河里打水,回到家就点上火,烧香,供奉供品。在古代,人们把这种仪式称为“吸引天龙”。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面条、炸油饼、爆玉米花,与“摘龙头”、“吃龙胆草”、“金豆开花、龙王升天、云雨霏霏、五谷丰登”相提并论,以示吉祥。春节的由来,在中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武则天当了皇帝,惹恼了玉帝,叫四海龙王三年不要下雨在人间。不久,掌管天河的龙王听了民间百姓的哭喊,看着百姓饿死的惨状,担心人间生命断绝,遂违背玉帝旨意,为天下降甘霖。玉皇大帝得知龙王被下到凡间,被放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雨违天理,要为人间后代受惩罚;如果你想回到凌霄馆,除非金豆开花。为了拯救龙王,人们到处寻找盛开的金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在晒玉米种子时,觉得这玉米像金豆。炸的时候就开花了。不是金豆吗?家家户户爆爆米花,在院子里立案,为开花的“金豆”焚香。龙王抬头一看,知道是人民救了它。他对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到天下家家户户院子里的金豆花都开了,就要给龙王发消息,让他回天,继续给天下云雨。从此,人们形成了一种习惯。在二月的第二天,人们吃爆米花。实际上,农历二月以后,“雨”节气就要来了,冬季少雨结束,雨量逐渐增多,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天文专家分析“龙抬头”的由来——农历二月初二。中国有句谚语“二月二龙抬头”。在北方,二月二也被称为龙抬头日,也被称为春节。在南方叫郊游节,古代叫摘菜节。中国人自唐代以来就有“二月二”的习俗。据记载,这句话的由来与古代天文学和农业节气中对恒星运动的认识有关。在古代天文观测模式中,周日在黄道上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夜。古人将这28颗星按东南西北分为四宫,每宫7宿,并按其形象将四宫分别附在四种动物身上。其中,东宫七夜被想象成一条从北向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星星组成。恒星相对静止。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龙星座和太阳处于同一方向时,太阳光就会淹没星光,人们就看不到天上的龙了。过了一会儿,地球的位置转移了,龙星座又出现了。一次又一次,古人发现了这个规律,并用它来判断季节。被称为“龙角”的七夜东宫第一夜出现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正是春天来临的时候,所以古人把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此时恰逢中国农历二月的雨水节气,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说:“二月二日,天晴下雨,草芽生一会儿;轻衫细而马幼,十字满言。”天文专家分析农历二月初二,民间称为“二月二,龙抬头”,象征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那么,龙在哪里?它是如何“抬头”的?天文专家这样解释。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说,与古代西方天文学不同,中国将星星分为七个星区:三壁和四象。所谓“墙”,就是“城墙”。“三面墙”是“魏紫墙”,象征宫殿;“太尉院”象征行政机构;“天空城墙”象征着繁华的市场。这三面墙围绕北极星呈三角形排列。“三墙”周围有“四象”:东黑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星像龙,西方的星星像虎,南方的星星像大鸟,北方的星星像龟和蛇。随着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天空中的星星随着季节而变化。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黑龙出现;春夏之交,玄武崛起;夏秋之交,白虎浮现;秋冬之交,朱雀崛起。黑龙头的“大角星”上有两颗星:大角星I和大角星II,分别代表苍白龙头上的两只角。“娇素”后面的四颗星是“康素”,是龙的咽喉。喉下有四颗星星排列在簸箕里,呈“厥苏”状,代表龙爪。龙爪后面的房、心、尾、跳过分别代表龙的心和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