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历法,是中国古代人改的。二十四节气根据春夏秋冬的气候,每年被等分,寒暑季节易变。每个节气大约是15天。叫人按年龄顺序教人种田,免得错过农时。

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蛰、春分、清明、谷雨;长夏、小满、芒中、夏至日、小舒、大舒;立秋,楚舒,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严寒。

历史上,中国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农业活动中心大多集中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是在这一地区气候和物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有了“太阳会南到”、“太阳会北到”的观念。随后,人们根据日月在月初和月中的运行位置、天气、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将一年分为24等份。并给每个相等的部分起了一个专有名词,就是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