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起源?!

每年4月4日、5日或6日,太阳达到15度时,为清明节齐。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节气。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的天气气候特点有关。西汉淮南子?天文训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清明风将至。”“清明风”是一种清爽、清澈的风。《我在100个问题的时候》说,“万物此时生长,干净明亮。所以叫清明。

《二十四节气》说:“三月节,...这时候一切都干净明朗了。”所以“清明”就是冰雪消融,草木葱茏,天气晴朗,万物欣欣向荣。“柳满绿丝烟,画清二月天”“节气清桃李笑”“雨后郊区原草木柔”等名句,都是对清明时节天地物候的生动描述。

虽然清明作为一个节日,只是在唐代才形成,但清明节气作为一种时间顺序的象征,早已为古人所知,在汉代也有明确的记载。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既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祖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也是远足、亲近自然、鞭策新生的春季仪式。”

作为清明节的重要节日,祭祀、踏青等习俗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与古代人对自然的认识有关。在中国,冷餐后的新火重生是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它揭示了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活和新循环的开始。后来有了“感恩”意识,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恩。寒食忌食寒食墓,清明带新火出游。在唐代以前,寒食节和清明节是两个连续的不同主题的节日。前者哀悼过去,后者寻求新生。一阴一阳,一口气终身,两者关系密切。禁火生火,祭祀死者是为了保命。这就是寒食和清明的内在文化联系。在唐玄宗统治时期,朝廷通过法令将清明节前的寒食节扫墓的民俗固定下来。因为寒食和清明在时间上联系紧密,寒食节的习俗很早就和清明联系在一起,扫墓也从寒食推迟到清明。

自宋、唐以来,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份有四至七天假期。宋代是一个生活日益城市化,民俗向娱乐化方向发展的时代。为了能让人们在清明节扫墓、踏青,特别规定国子监放假三天,武馆放假一天。《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时的清明节。

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二为一,清明把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放在其名下。与此同时,清明节也融入了"上思节春游"的节日习俗。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体系,寒食节基本销声匿迹。春天只剩一个清明节了。与其他传统节日不同,清明节是一个结合了“节气”和“节俗”的综合性节日。清明节就节气而言,刚过春分。此时,天气更加温暖,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人们去远足,亲近自然,可以说是顺应了天气,有助于吸收大自然的纯阳,驱散压抑的情绪,有益于身心健康。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节的综合和升华,清明节习俗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