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与诗词鉴赏答案。。肯定有例子~
简单的意见
第一种:分析型意象(意象是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1.离别类:双鲤、足素(远方来信)、月(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或旅途中的悲伤)、蝉(悲伤)、柳(比喻离别留作纪念或代表故乡)、芳草(离愁不恨)、鹧鸪鸟(音似“去”
4.爱情类:荷花(音同“怜惜”表示爱情)、红豆(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友情)、红叶(感伤对象)。
3.性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畏破坏,敢为人先或保持纯洁干净),松树(以霜雪为荣,坚守节操),
4.悲伤:梧桐(象征悲伤),乌鸦(没落苍凉),杜鹃或秭归(象征悲伤或思乡),碧血书(受委屈而死或忠贞),猿(悲伤)。
⒌其他类别: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和),蔡威(隐居),南关(囚犯)和刘颖(军营)。东丽(优雅,完全干净)
第二种:意境分析(意境=意象+情感)
A.意境(氛围)的术语特征是:
孤独与寒冷,宁静与美丽,雄伟与壮丽,萧瑟与苍凉,宁静与静谧,壮丽与美丽,充满生机,壮丽与壮丽,虚幻与空灵,萧瑟,压抑与繁华。
B.想法和感觉的术语:
迷恋、悲伤、忧郁、寂寞、悲伤、孤独、无聊、冷静、闲适、喜悦、钦佩、愤怒、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分析主题型(包括情感和寓意)
诗歌的主题(内容)
(1)咏史惜古诗:依托古碑讽刺今人;或者觉得过去盛极而衰,今天不如从前;或者像古人一样渴望做出成绩。(写古迹,用典故)
⑵以物表诗:不直接表达思想感情,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将自己的理想、人格融于一物。(经常有松、竹、梅的图像)
(三)边塞诗;或为国立功的;或是丈夫的思乡之情;或者讽刺、劝诫扩张边疆的军国主义统治者。
⑷乡愁诗:写游子漂泊的哀愁;或者是所见所闻所感引发的乡愁。经常有对月亮、柳树、鹅、信和梦的描写。
5.送别诗:或在离别时抒发乡愁;或者在离别后抒发自己的思念;或者表达自己的理想信念;或者表示相互鼓励。
(6)田园山水诗:表达对世俗和现实的不满,向往清静平和的隐居思想,或通过写山川村野的闲适之美,表达一个人独立于世、保持节操的情怀。
(7)事诗:或忧国忧民;或者反映紊乱;或者急于建功立业;或者事业受挫;或讴歌河山。
⑻总是在我的心房——哀怨诗:或表达对守边丈夫的思念,或写出春天(青春)稍纵即逝、时光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觉得不会考,但是课本上有。我们还需要知道一些事情。)
官职变动与官职行为话语;
1.代表被任命官职的人:招、开、察、升、召、荐、进、称、补、使、表、行、行。
2.表官方变化:
(1)表示任命:授、拜、除、封;
(2)升级:拉、拉、提、动。
(3)明示转移:转移、迁移、过户、变更、放行、出境、出境;
(4)降职者:移左、移远、移远、移远、移远、贬低、傲慢。
(5)征用、迁移、罢工、豁免、迁移、废除和迁移;
(6)表恢复:复和返回。
(7)表与当代:并发(表与并发);衣领(当代);权力、行动、离开、代理(代理);
(8)辞职:辞职、仕途、长假、退休、回国。
(9)与工资相关:工资、薪金、职级、报销。
(10)知道(佳能、大师)根据情况下车(开头)洗骨求官位。
其他出现频率高的词。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于无余);第二个人说(如果你是女的);第三人称(反过来)
(2)疑问代词:who is who is who is who is who is who is who is?
(3)谦敬之言:请耻下问,敢于侥幸。
(4)修辞用词:耿毅山的崩塌和国家的崩溃。
(5)兼职词:各种歧义词。
(重点掌握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黑体字的含义)
第一类(祖先、死去的长辈)类(催劝)秩(官俸,十年为一秩)逃(马脱缰,纵欲)禁(皇帝居住的地方)从(答或谈)如(去、去)(古代官员的统称)工(工匠、讲究、擅长)。宽容)狱(官司、案、狱)白(告)和(赞)多(赞)突兀(仓促、仓促、恐惧)尤(罪、过失、责备)要(吃饱)据(查、查、查)养(丰、供、养)典(。
折(反驳、指责对方屈服)(脸红)坐(完、完)(犯罪是因为……
(1)和(1)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
(2)代词:一般的“儿”,人称代词(“你,你的”)。(3)构成双音节虚词(只是,曾经,然后)
(2)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2副词:“怎么样”。
(3)差不多①助词:疑问语气、“妈”、“你”;表格度量,“栏”;表示叹息,“啊”“啊”;做后缀。
2介词:“于”、“在”、“从”。
(4)是副词,表示承担、、才、岁;表转折,“但是”和“出乎意料”;表判断,“是”。2代词:“你”和“你的”。
(5)其①副词,表示量,“大概”;表达疑惑,不翻译;表反诘,“不要”;表万商,“或”;期待,“可以”和“想要”。(2)连词,选表,“是...或者”;表假设,“如果”③代词:不仅用于第二人称;其中指示代词“that”
(6)和(1)副词,“将要”、“将要”、“暂时”;表程度,“已经”和“非常”;②连词,表并列,“又”;表格是递进的,“与”“与”“与”;表格选择,“或”;表假设,“如果”;表让步,“甚至”和“仍然”;桌子转了,“但是”和“但是”。
(3)助词,用在句首。
一旦如果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两个连词,表达假设;表格选择,“或”,“或”。③双音节虚词。
⑻助词:①“所”和“人(物)……”的构词方式;(2)回应“为”,表示被动;(3)与“来”连用,表示原因,“原因为”;(4)与“to”连用,表示手段、凭借、方法...(凭借)。
⑼是介词:①表示宾语,“向、对”;表代换,“代换”;表目的,“为,为”;表理由,“因为,因为”;表被动,“是”。(2)疑问语气助词。
(10)颜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疑问代词,where,where,how(2)情态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3)和“于之”一词;(4)作为形容词后缀(5)
(11)也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语气;②表示疑问语气;(3)用于句子中,表示语气的减轻或停顿;④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12)取①介词:表示依靠、依靠、使用、依靠、跟随;表理由,“因为”和“因为”;表对象,“与”和“与”;
表时间地点,“余”。(2)连词:“儿”的类似用法(表并列、表递进、表接受、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
(13)因为①介词“凭德”;“根据”;“占便宜”和“就呆着”;因为;“从”和“由”;2连词,“所以”和“然后,就”。
(14)介词(1)表示时间、地点、范围、对象等。、“在”、“到”、“从”、“到”、“因”;
(2)表格对比,“比值”;(3)被动,“被”。
(15)与①介词,“与”和“与”;介词,“给”和“替换”;介词,“与相比”;2连词,“和”,“和”;
(3)通“一”,语气词,表示怀疑或感叹,(4)动词(给予、交友、参与)。
(16)那么①副词:表示判断,“是”;(2)连词:表示继承,“JIU”、“边”、“本来”;表假设,“如果”和“假设”;
表并列,“刚”;桌子转了,“但是”“但是”“是”。
(17)着①助词:附在动词上形成“着”字结构,“人(物、物);②用于句中,表提顿”。
③依附于时间词,没有实际意义。(4)数词后,译为“个,项”
(18) ①助词:辅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介词宾语的标志。
代词:用事物代替他人;指示代词(这个,这个)。
词语使用问题
答题技巧(1)语素分析:“存同析异”,将不同的语素分析成词再作区别。比如“学历”和“学术能力”都是偏结构的词,其中“学”是意思相同的部分,所以要比较“历”和“能力”,而不是比较。“历”指的是经历,即你在哪个层次的学校学习、毕业或离校;“力”是指程度、能力、水平。(2)语境分析:在使用词语时,一定要在语境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情境中的搭配。(3)对于语素不同的词,要重点看用法。
答题知识掌握实词的意义(包括本义、比喻义、引申义)和用法。同义词的辨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会词义
(1)从不同含义的角度进行区分。比如“希望”、“期待”、“欲望”三个同义词比一个更重要;“爱好”和“爱好”是同义词。“爱好”是一种特殊的爱好(大多是不好的),比“爱好”更严重;
(2)从不同意义范围的角度进行区分。如“情”、“景”,“情”是指一个时期内事物的状态,“景”是指具体的场景,“情”比“景”更广;“事件”和“事故”,“事件”的范围大,“事故”的范围小;
(3)从词义的不同情感色彩进行辨析。比如“保护”和“庇护”,“保护”是积极的,“庇护”是消极的;;如“赞”、“夸”,“赞”一般是对别人的恭维,带有肯定的色彩,“夸”一般是炫耀自己,往往带有贬义。
(4)从不同角度区分单词。比如“养”“养”“养”都是指保护、教育、赡养,一般来说是指长辈对子女、晚辈的保护和教育,“养”是指帮助、赡养、抚养,一般用于同龄人之间,“养”是指提供日常所需,尤其是子女在物质、生活上给予父母的帮助。
(5)从词义的不同角度进行区分。比如“辨”“辨”,“辨”重在区分事物,“辨”重在验证真假好坏;比如“揣摩、揣摩、揣摩”都是指“集中精力,仔细思考”。但“冥想”重在思考的专注,“深思考”重在思考的深度,“思考”重在反复思考。
(二)。辨别和使用
(1)搭配对象不同。如“交流”、“交换”等,前者常与表达更“虚”的东西的名词搭配,如交流经历、想法、感受等,后者常与表达“实”的东西的名词搭配,如交换场所、物品等。
(2)词性和语法功能也不同,如“生日”与“出生”、“原创”与“创造”、“品味”与“品味”。前者是名词,主要充当主语和宾语,后者是动词,主要充当谓语。
(3)理解上下文
词语的使用和语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词有它的基本意义,但放到一定的语境中,往往又有语境意义,即近景意义和临时意义。
成语分析题
回答经验(1)找出所用成语的上下文,并努力找出句子中的相关隐含信息。(2)越是要从字面上理解成语,越要注意陷阱;(3)特别生疏的成语往往是正确的。
知道成语的意义(本义和隐喻意义)是前提,考察语境是基本出发点。重点:(1)注意容易读懂的成语。(2)注意有两层意思的成语。(3)注意语素相同的成语是否混用。(4)注意成语潜在的正反色彩。(5)注意成语固定的陈述对象。(6)注意礼貌用语是否误用。(7)注意只用于否定句的成语。(8)考虑成语的语法特点(词性、搭配以及是否与上下文重复或矛盾)。
成语的具体分类,请参考考点5的信息,特别强调:
A.礼貌用语:
谦虚的话(金碧辉煌,忘恩负义,无原则,麻木不仁,抛砖引玉,衬门墙,无所不能,狗尾巴继续貂,卑微的努力,美的贡献,雕虫小技,门墙桃李,千事成功)
尊重词类(全力相助,不耻下问,言而有信,大有作为)。
还要注意的是,有些成语在特定语境下也有谦让的意思。
B.只在否定句中使用的成语:回头看,当天说同样的话,同等重视,顺其自然,一直想当然(另外,这是一种乐趣,只能作为补充)
C.注意成语的语法用法:词性不明,就是错的(整天;花了一段时间)。成语的意思和语境矛盾或重复(忍俊不禁;无法解释的困难;一个弱学生;被矮化;后面好像一座山;被打得遍体鳞伤;当前,势在必行;陆续进来;说得津津有味;闻名中外;责无旁贷的责任;让我们的人民痛苦;人民安居乐业;只能让人开怀大笑,慷慨大方;受贿之初,我担心;曾几何时,它会大有作为;长此以往,出现了业绩下滑;对中国人民的抗议充耳不闻)
常用写作技巧(技巧)
第一类:表达:叙述、描写、抒情、解释、议论。
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对比(对比)、人称变换、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合。
第三类:结构模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表现野心、想先推动、兴风作浪、具体线索、叙述顺序(时间顺序、倒叙、插入)、材料安排(主次、细节等。),
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仗、引用、设问、反问句、借代;
第五类:描述技巧:
描述角度:正面描述和侧面描述。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情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景物的视角: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写静态与动态),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
基本问题(非询问和评估)及其解决方案
问题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思和表现力。
A.句意:还原反问句的本义;揭示警句的哲理;转换深奥含蓄的句子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含义;
B.句子的作用:回答句子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主题中的作用。
1第一句:(1)照顾标题(开篇点);⑵渲染气氛(设定情感基调);(3)打好基础
(4)设置悬念;⑸作为以下(中心)的辅助垫;【6】永远带好以下东西;
文中2句:(1)前后照应,(2)承上启下(过渡);(3)总结以上;打开以下内容;(4)作为下面的辅助垫。
文章结尾:(1)始终照顾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2)张先治,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问题2:梳理文章思路,总结文章内容
这个题目重点是搞清楚文章是怎么写的,写的是什么:文章每段的内容是什么,从什么角度写的;段落之间是什么关系(合并、继承、归属),如何照顾,如何形成有机整体(段落与中心的关系)。只要看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清文章的开头、过渡、中心、目的、结论,文章的脉络和主要内容就在眼前了。
▲叙事风格线索:看时间、空间、情感的变化。
看故事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说明文的结构:并列、对比、递进、总分。
▲描写文体的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分析技术及其功能(见前四大类,13子类)。这里有一些例子来说明修辞技巧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拟人是人,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善良自然;容易交谈和交流情感。
3.转喻:用简单代替复杂,用真实代替空虚,用陌生代替一切。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营造氛围,揭示本质,给人启发。
5.双重性:易背,易记,让单词有音乐感;简洁的表意和抒情。
6.排比:内容集中,气势增强;叙述透彻而详细;语气强烈,抒情性强。
7.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分明;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中文答案公式
(一)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渲染气氛(散文),铺垫(记叙文),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考),作为下文的辅助铺垫;下面一般领;
2.在正文中:承上启下;下面一般领;总结以上;
3.文末:指出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文);引用(议论文、记叙文、小说)的开头
(二)修辞的作用:
(1)自身功能;(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形象生动;
回答格式:写得很生动+对象+特点。
2,排比: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回答格式:强调+对象+特点。
3;提问: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回答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关注和思考
反问句: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突出…
5.反复强调...加强语气。
(3)对句子意思的回答:
在这样的题目中,一个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或短语是通过比喻、对比、借代、象征来表达的。回答问题时,揭示其所指对象,然后疏通句子。
(4)句子中的一个词可以被另一个词代替吗?为什么?
动词:不。因为这个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道...
形容词:不。因为这个词生动地描述了...
副词(如全部、大部分、非常仅等。):不会。因为这个词准确地描述了…(表程度、表限度、表时间、表范围等)的情况。),改了之后就变成了……与事实不符。
(5)句子中两三个词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我不能。因为:
(1)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2)这个词和上面是一一对应的。
(3)这些词是递进的,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6)段落意思的总结
1.记叙文:回答清楚(何时何地)谁做了什么。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篇:答案明确说明了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格式:描述(介绍)+描述对象+描述内容(特点)
3.议论文:明确回答问题是什么,作者是怎么想的。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论证)+论证?
(7)表达技巧在古诗词鉴赏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典故、对比、渲染、传播、比较、以物抒情、情景交融、抒情与景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讽喻、象征、双关等。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类比、设问、设问、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传神、生动、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颖、优美、华丽、含蓄、朴素、自然。复习时要系统总结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了解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然后结合具体的诗歌进行仔细的欣赏和分析。
术语区别
“方法和技术”之间的区别
艺术技巧,也称为表达技巧,包括:
表达: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解释。
(2)表现手法:唤起、联想、衬托、压抑、关怀、正面、象征、对比、由实转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表意、讽刺当下、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切中要害。
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类比、排比、反问、引用、反讽、重复。
(二)“情”与“景”的关系
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都是诗人借景抒情的方式。“借景抒情”比较直接,读诗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情景中的情感”和“情景交融”。表达感情的时候,正面没有字。读完诗,感觉是看到了“风景”却看不到“情感”。但仔细分析发现,诗人的感情全在眼前的自然风光中,所有的景物和文字都是感伤的。
(3)描述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和“色”是视角;“声”是听觉的角度;“态”分动态和静态;“味道”是触觉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