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节气述评

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写于1922年3月28日。那是五四的退潮,现实不断让作者失望。全诗以淡淡的忧伤流露出诗人对内心不公的低诉,也反映了五四退潮时期知识青年的普遍心境。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柳枯了,有再绿的时候;桃花是谢,有再开的时候。”诗人用几笔勾勒出一幅模糊的图画。作者没有描写春色的真实感受,而是把读者带入画面,接受这种情感的感染,同时作出形象的暗示:这幅画面所展示的大自然的盛衰,是时光飞逝的痕迹,所以诗人追寻着自己那一天的下落。然而,我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我看不见也摸不着它们。我是被“偷”了还是“逃”了?自然新陈代谢的迹象与它们看不见的日子形成对比,在一系列的疑问句中透露出诗人的失落感。

"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溪流中."用“一滴水”这个新奇的比喻来比喻一个人的八千多天,是极其夸张的。与被比作大海的时间流的浩瀚相比,它更突出了一个人的日子“无声无影”的特点。其实这里有他们自己日子的痕迹。一滴水是它的形象。坠入大海有它轻微的声音。诗人尽力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它,寻找过去的日子。但8000多天已经悄然“溜走”了。时间的无情,生命的短暂,让诗人忍不住“流汗”“流泪”。

”早晨,小屋射进两三个斜斜的太阳。太阳有一个台阶,它轻轻地、悄悄地移动了。”太阳被人格化了,他像一个少女一样,悄悄地从诗人的身边经过,随着太阳“走动”。然后,诗人用一系列排比句来表现时间的飞逝。吃饭、洗手、冥想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但诗人敏锐地意识到了时间的流逝。当他想留住它的时候,它潇洒地一跃而过,轻盈地飞走,悄无声息地溜走,飞快地闪过,时间的脚步越来越快。诗人用生动的文字描述了时间的形象在不断变化,给人一种活生生的感觉。我们听到时间轻快活泼的脚步和诗人心灵的震动。

在时间的匆匆中,诗人徘徊不去,深思而执着地追求。黑暗的现实与自己的热情相矛盾,时间的匆匆与自己的不作为相映成趣,让诗人看得更清楚:“往事如轻烟,被微风吹散,如薄雾,被楚阳融化。”如果说第三节还是以作者某一天的具体感受来反映时间的流逝,以个体来反映大体情况的话,在这里,作者已经对八千多天的流逝做了高度的概括,让时间匆匆流逝的各种意象浓缩在一点,让时间的流逝更加清晰可感:有色的、浅蓝色的、乳白色的;动态,就是“吹走”和“蒸发”。诗人看到了,触摸到了,清醒地用全部身心感受着时间的流逝,追寻着自己生命的“游丝痕迹”。

诗人以情飞扬,以情造境,将空灵的时间形象化,加上一系列抒情的疑问句,自然流露了心灵的自我挣扎和自我告白的痛苦,也表现了他在漂泊中的执着追求。简单平淡中透露出浓浓的抒情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