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怎么算?

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阴历和阳历有区别。他们只知道中国用阴历,西方用阳历。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相来定义的,即月亮绕地球转一个月,然后将12个月(13闰年)拼在一起称为一年。

农历的特点是月亮的意思,所以有十五的满月。相反,年份是没有意义的(不是指文化),只是几个月的集合。

阳历是根据季节来定义的,即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年,然后将一年分为大致相等的12个区块,每个区块称为一个月。

阳历的特点是年的意义,所以每个时期的季节都差不多。反之,月份没有意义,只是一年的平均分数。

所以阴历和阳历都有各自的缺陷,而且还是不完善的。你说谁更科学?

在中国古代,我对阳历的天文知识了如指掌,所以把二十四节气公式化为对应地球的公转位置(每隔150个节气),所以出现了节气可以与阳历日期吻合,但不能与阴历日期吻合的现象。对于一些人来说,这纯粹是严重缺乏历法知识的表现。

其实中国的旧历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农历,专业术语是“阴阳历”。纯农历是每12个月一年,所以再过几年,一月就夏天了。

为了改变这种模式,中国想出了闰月的方法。农历日期一旦超过一定的季节范围,就会延迟闰月,这样就不会偏离太多。一个时髦的词叫“反馈”。

而且旧历还增加了二十四节气,巧妙地将阳历融入了阳历,大大方便了农事。

太阳从零度沿黄河经度运行15度的时间称为“一个节气”。每年360度运行,* * *经历24个节气,每月2次。其中,每个月的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长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12个节气;每个月的第二个节气是“中气”,即有雨、春分、谷雨、小满、夏至日、大暑、酷暑、秋分、初霜、小雪、冬至日、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持续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一年的视运动,所以节气的日期在现行公历中基本是固定的,上半年为6日和21,下半年为8日和23日,相差1 ~ 2天。

二十四节气算法的通用公式

通式= [y× d+c]-l

Y=年,D=0.2422,L=闰年,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

本世纪立春的C值为4.475,2011的立春日期如下:

[2011×0.2422+4.475]-[2011/4-15]=4

所以2011的立春日期是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