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什么时候?

春雨震春清谷,盛夏满山暑。秋露,秋寒霜,冬雪小,冬寒。两个节日每月不变,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是6月21日,下半年是8月23日。

我相信《二十四节气歌》这首歌可以朗朗上口,所以我们知道有二十四节气,但是它是从哪里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易吧。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我们都知道有所谓的易经和八卦,二十四节气也是一样,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他们根据天地运行规律和四季变化,把一年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个等份代表一个节气。同时,他们将太阳的运行轨迹命名为“黄道十二宫”,并根据黄道画了一个圆,每个圆都是15,刚好24分钟。

据有关史料记载,最早的说法是在东周时期,春秋战国前后逐渐完善,并有了独特的称谓。最早有记载的《吕氏春秋》一书已经有立春、长夏、立秋、立冬之说,清楚地表明了一年四季的循环变化。

后来到了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才正式命名,而且《淮南子》一书中节气的名称和现在一模一样,所以基本上可以断定,在三千多年的长河中,二十四节气还是比较耐打的,估计能坚持到现在。

公元前104年,邓萍编纂《太初历》时,确定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并将其编入历法,非常耐斯。所以,无论时光如何流逝,它总是刻在我们的骨子里。

事实上,二十四节气最初是根据北斗七星的位置确定的,北斗七星包括舒天、田璇、天极、天全、宇恒、开阳和耀光七星。古代的人们就是靠它来辨别方位和节气的,也就是所谓的“斗柄指东,天下为春;桶柄指南,天下为夏;斗柄指西,天下秋;斗柄指北,天下冬。由于二十四节气是由北斗斗柄的转动方向决定的,所以这种历法也叫“星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