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进入西汉对天文学家来说贡献很大。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暑相连。秋寒霜,冬雪雪。”这是中国人从小背诵的“二十四节气歌”。165438+10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说起“二十四节气”,还和青岛历史上的一个名人有关。他就是西汉即墨(今平度)的天文学家徐万琪。

徐婉切(生于汉武鼎盛时期,生活在公元前100年前后),作为我国古代天文历书专家,是最早有记载、有定论的平度名人,他的事迹记载在班固《汉书》(李殊《平度史》)中。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时期,就设定了四个节气,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之后不断改进完善。到了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延至汉武帝时,沿用已久的《颛顼历》误差甚大,难以再用。汉武帝采纳了司马迁、公孙青、胡燧的建议,命他们组织人员讨论,创制了新的历法。负责历法计算的官员给了她姓氏(此人姓射,她姓“氏”),于是她选择了、、罗、、等20多个民间历法管理者。经过长期的天文勘测,反复精密的科学计算,反复的校正和修订,他们终于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历法,被汉武帝重新命名为“太初”。这种历法是著名的太初历法。

在使用太初历法之初,它不断地被保守势力制造困难和诋毁。赵涵元丰三年(公元前78年),终于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论战,从元丰三年十一月开始,到元丰六年年底结束。最后的结论是:“太初历第一”,并特别指出“即墨(今平度)徐婉切、长安徐为历第一。本文对太初历法及其创造者的成就作了公正的评价。

(记者潘秀雷、陈勇通讯员谭)

相关链接> & gt& gt

二十四节气

中国古人把太阳一年的运动轨迹分成24等份,每个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蛰、春分、清明、谷雨、长夏、小满、芒中、夏至日、小暑、立秋、初舒、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严寒。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了二十四节气歌。随着中国历法的传播,二十四节气现在已经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在中国广阔的地理空间和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二十四节气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谚语、民谣、诗歌、传说、曲阜等文学表现形式,手工艺、书画等艺术作品,以及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民俗,* * *为二十四节气注入了无穷的文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