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表演

在桂林第二十八届漓江之声民间艺术展演中,我们两江的板凳龙再次夺冠。说起临桂县两江镇的民间艺术奇葩“板凳龙”,临桂县文化文化馆“老彩调”“板凳龙”传人谢文华十分高兴和自豪。在9月30日刚刚结束的第28届丽江之声民间艺术展演中,临桂县两江镇选送的板凳龙舞获得一等奖。

这已经是两江板凳龙拿到的第三个冠军了。上世纪80年代,在桂林第八届漓江之声上,最早从乡村打谷场走上正式舞台的两江板凳龙,靠在几条农家板凳上,用草捆住龙身。其简单、粗犷、绝对原创的艺术表现方式一下子征服了所有评委和观众,一举夺冠。两年后,在桂林首届民间艺术大赛上,两江板凳龙再次夺冠。

两江板凳龙,这种来源于农村人的草根文化娱乐形式,为何在多姿多彩的现代艺术潮流中屡屡压过人群?在现代娱乐的今天,板凳龙的发展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了卧龙的艺术世界。

卧龙:流传300年的原生态艺术

两江板凳龙,作为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它的产生和发展,经过了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不断创新和艺术沉淀的积累。但它最初的创始人是一个乡村女孩。

据说清朝嘉庆年间,两江镇有个村姑。因为她脸上有麻子,所以人们叫她“麻子女”。麻婆子虽然长得丑,但是多才多艺,能歌善舞,读过很多书。当时和她关系特别好的姐姐结婚了。按照当地习俗,已婚妇女只能在正月初二到初四探望父母。这短短的三天,也成为了马坡子和姐姐一年中唯一一次相聚的时间。今年正月,为了迎接离家一年的姐姐回家,马坡子想通过舞蹈表演让姐妹们的聚会变得温馨欢快。她以书上看过的东海龙宫的故事为蓝本,决定用农村最时尚的舞龙来表达自己深沉的思念,但在农村,绑龙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也比较麻烦。麻婆灵机一动,决定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的四条腿的板凳做一个龙身,再用稻草在板凳的一端绑上水龙头,一条简单易做的龙就做成了。于是她和弟妹们自己做了板凳龙尸体,并请隔壁的小朋友用纸糊上虾、鲤鱼、螃蟹等灯笼,游到“板凳龙”旁边,为他们保驾护航。一种最简单粗暴的乡村舞蹈的雏形就这样在《姐妹聚会》中登场了。

这种新颖的玩法,既表达了浓浓的姐妹情和孩子天真的浪漫,又寓意着好运。其活泼、童趣的舞蹈形式让习惯了严肃、枯燥的以“祈雨”为主题的舞龙舞狮的村民眼前一亮,而且由于板凳龙的道具制作非常简单,材料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板凳龙在当时很快流行起来。

谢继洲:弘扬板凳龙的关键人物

过去,两江镇的许多村庄都喜欢在过年过节时跳几条板凳龙来招待他们,但大多数都局限在村口的空地或晒粮场。虽然它们很活泼,但由于动作简单,形式单调,很难登上正式的表演舞台。让两江镇的板凳龙真正摆脱其浅薄,保持其原始的古朴,让习惯在村口和打谷场上表演的两江镇板凳龙真正走向正式舞台的关键人物,是桂林老前辈谢继洲。

谢继洲,临桂两江县人,是广西三大音系之一桂林学派的重要传人。谢继洲编著的广西音色咏叹调200首歌曲中有30多首。桂林的《色调》是著名的经典色调《王三打鸟》,其中《四门折花》的精华部分是他的作品。

谢纪周童年时也跳过《卧龙》,对卧龙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上世纪50年代,他在广西戏曲学校任教期间和回乡务农后,一直在琢磨如何改进“板凳龙”,如何在这种粗犷的舞蹈形式中加入一些现代元素,又不失其原生态特色。谢纪周既学“桂剧”,又精通“彩调”,于是将彩调中的人物、花卉、锣鼓等艺术表现形式融入“板凳龙”,并将桂剧的鼓点加入板凳龙的高潮。这样,在板凳上舞龙之后,现场不仅更加赏心悦目,而且将这种起源于民间的家庭游戏升华为桂林五彩调的开场场景,进入艺术表演阶段。

有了乐器和舞蹈,“板凳龙”立刻变平凡为“魔”,使当时的彩调在开台时就能打出桂剧的锣鼓,具有两种剧种的特点。因此,能跳“板凳龙”的彩调队被称为“鸳鸯班”,特别受戏迷欢迎。板凳龙在临桂和永福的“彩调班”里迅速走红。

板凳上的舞龙,在民间艺术的大舞台上。

“板凳龙”真正出名是在20世纪80年代。1985年,桂林举办第八届漓江声音艺术节。经过多次选拔,临桂县文化部门决定派两江镇的板凳龙参加舞蹈比赛。作为谢纪周的重要传人,谢文华、邓等几位骨干成员决定重新组建“板凳龙”舞队。他们自制道具,为了跳舞方便,把农村常用的四脚板凳改成了三脚,由两个女孩跳舞的龙头和一个少年跳舞的龙尾,参赛的“板凳龙”由一个变成了五个。同时在舞蹈中加入短桩步、花扇等色彩元素。比赛中,来自两江的“板凳龙”舞蹈队一上场,就以非凡的气势在赛场东南西北的四个角轮中翻滚起舞,一下子就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舞蹈中也有盘龙、划水等动作巧妙地穿插着五颜六色的调情。高潮中,一名少年结合武术表演了独舞。一条普通的“农家板凳”仿佛变成了一条栩栩如生的真龙,矫健、活泼、可爱,一下子征服了在场的评委和观众,从“轮滑”、“秧歌”等比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舞蹈比赛一等奖。谢文华清楚地记得,受邀观看比赛的外国友人对板凳龙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比赛一结束,他们就围在一起看替补席制作的“龙”,有的甚至主动提出买下来带回自己的国家。两年后的桂林首届曲艺大赛,“板凳龙”再接再厉,再次获得一等奖。自此,“板凳龙”成为桂林“舞龙”文化的新品牌。

卧龙:期待更多精彩。

然而,过去的光环掩盖不了现在“板凳龙”的窘境。两江板凳龙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间艺术,与许多地方戏曲一样,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曲折发展。由于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很少有兴趣站在露天看不花哨但看起来“土里土气”的板凳龙表演。跳卧龙需要更多的体力,但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都出去打工了,再也没人想学跳卧龙了。据谢文华介绍,在两江镇,能完整编舞板凳龙的不到10人。过年的时候组织当地青少年表演一场卧龙表演,难度很大。和许多传统民间艺术一样,板条龙也面临着萎缩甚至失传的困境。

为了传承和保护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以今年在桂林举办民间艺术展览为契机,两江镇党委、政府拿出近万元,让几名懂得这种民间艺术的老艺术家回村,动员和组织村里的年轻人学习板凳龙的基本舞蹈风格,组建板凳龙舞蹈队。县群众文化中心、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加紧收集有关板凳龙的舞蹈细节,多次到村里指导舞队排练,挖掘整理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保护中不断增添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以不断创新延续这一古老艺术的艺术生命力。目前,临桂县正在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也已将两江镇的“板凳龙”列入重点保护名单。

图说:在桂林第28届漓江民间艺术之声寒上,两江板凳上的舞龙表演吸引了众多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