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对命理学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是干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和确立“十二月建”(节令)的特定节日。起初是由北斗七星斗柄的旋转方向决定的。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周,为一个周期,每个旋转周期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用“定气”的方法划分的,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定空法”将太阳一年的运动轨迹分为24等份,每个15为1等份,每个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止于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髓。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奏息息相关。它是古代先民遵循农耕季节,观察天体运动,认识一年四季、气候、物候变化规律而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不仅对农业生产起着指导作用,还影响着古代人们的衣食住行,甚至文化观念。
农历通过历史发展,吸收了干历的节气作为历法的补充,并通过“闰法”调整为符合回归年,形成了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成为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领域,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2016 165438+10月30日,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用手指打架;太阳到达经度330;每年公历2月18-20。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是反映降水现象和古代农耕文化的节气。雨水节气标志着降雨的开始和降雨量的逐渐增加。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重要。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地区依然阴寒,有些地方还在下雪,但开春前依然很冷;南方大部分地方春意盎然,一派早春景象。
节气雨过后,太阳的直射点从南半球逐渐逼近赤道。此时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增加,气温迅速上升。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逐渐向北推进,雨量逐渐增多,但雨量级以小雨或毛毛雨为主。在中国气候学上,立春通常定义为每五天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