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至日节气幻想

所谓冬至日,按古书上的解释:“有三层意思,一是阴极,二是太阳,三是南方,故名”。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发现,从冬季至日的那一天起,白天越来越长,太阳运行到最南端,开始向北返回(南回归线)。

古人用阴阳的概念来解释这种气候变化,认为从这个时候开始,阴开始回落,阳逐渐上升,所以冬季的至日就成了阴阳转换的节点。

在一个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较长的光照时间无疑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白天开始变长的那一天,无疑意义重大。

同时,在古人的观念中,日照变长,是天地之间的阳在努力“战胜”阴的过程。那么,作为一个期待阳气胜利的生人,他们自然会想办法“振奋”阳气。我们在古籍中看到的许多冬季至日祭祀的仪式和习俗实际上都有这个意思。

那么,如何确定哪一天是冬季至日呢?大概从先秦时期开始,我们聪明的祖先就从世间万物的变化中发现了一些冬季至日到来的迹象。比如《夏·郑潇》中就有记载“有落角,一落,冬日至日,太阳是灵动的,四面八方都是雾蒙蒙的。”人们还将通过测量太阳和月亮的影子来测量冬季至日的日期。比如《尚书·尧典》中有“昼短星高,时仲冬”的说法。这种测量日晷阴影的方法在后世延续了很多朝代。

在阴阳五行观念盛行的古代,新朝建立后易服。除了日历时间等功能性考虑,它更是一个构建政治合法性的过程。但是,18岁时的民俗并不一定随着这个活动而改变。

周历实行了八百多年,在民间早就形成了相应的农村俚语。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把冬天的至日当作新年来庆祝。而且在古代农业实践中,把标志着太阳移动节点的冬季至日作为新年的开始,无疑更符合农业惯例。毕竟,自从至日入冬后,太阳还会回来。这也是为什么后世有冬天至日大如一年的说法。毕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至日原本就是一年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