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华县大寨乡小学杜
学校简介:我以前是教学点,6个班,11老师(5个是正式的,2个即将退休),其余都是临时代课老师(900元一月工资),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差。北面不到3里有一所规模较大的学校,南面不到2里是乡实验小学。夹缝中求生存很难,但一定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积极谋求发展。经过全体老师的多次讨论,确定了“以特色促趣味,以国学启智慧”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方向。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经过六年多的努力,逐渐从一个即将合并为华县课改核心学校、华县新教育实验学校、华县特色项目学校、三亲教育试点学校的教学点发展起来。
逐渐形成四个特点:1。手绘成为常态(华县特色项目2016);2.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空竹(2017滑县专项);3.“二主三自”高效课堂教学模式(2017滑县课改核心校);4.国学落地校园(2018专项受理)。在这些特色项目、校本课程、社团的支撑下,逐渐提炼升华为我们学校的特色文化——“根”文化。“根”是根,是源。俗话说“浇树浇根”,育人也要培根!所以“根”文化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的校园文化,成为我们全体师生追求和践行的梦想!
我们在探索和挖掘“根”文化的同时,幸运地遇到了“三亲教育”。三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精神根源的人,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所以我们坚定地遵循三亲教育。自2018年6月随“三亲教育”学习以来,我校一直在尝试实践“三亲教育”,在儿童新六艺教育的指导下,实施儿童新六艺教育。即儿童启蒙教育、经典阅读教育、行为发展教育、四季农耕教育、匠心教育、礼仪音乐教育。
第一部分:三亲教育六大课程的实施与探索。
第一,儿童启蒙教育
二,经典阅读教育
第三,行为教育
四季农业教育
五、匠心教育
六、音乐艺术教育
一、儿童启蒙教育,压力很大,组织学生去野外活动,上自然课。目的是观察大自然,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认识各种农作物,感受不同季节农作物种植和生长的变化,亲身体验和感受大自然。
在学校开辟一个农园,每个班都有自己的农园,每个班独立种植。种植不是目的。目的是观察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生活习性,培养他们的生态农业意识,三年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同时让学生学会给农民制作有机肥。
根据孩子好奇心强的特点,培养孩子亲近自然、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掌握自然规律的兴趣和能力。将多学科教学融入自然课堂。
根据班级类型的不同,尽量多安排户外课,把教室搬到操场上,搬到校园里,搬到田野里等等。
第二,经典阅读教育。我们学校目前在附属幼儿园读完了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小学阶段也读完了弟子规。现在大部分学生都在读《论语》和《大学》,大部分都能背下来。坚持读书,一是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二是增加孩子的素养。
主要形式有:上午朗诵和下午阅读各20分钟,上午朗诵角度自发组织;早晚在班级群里看书30分钟。
每周安排2-4节阅读课。暑假读经典公益亲子晨读活动,坚持每天早上6点到7点读一个小时,坚持了4年。
老师在上午和下午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目前没有老师单纯的在一起读经典,而是在微信群里带领老师每天早上读经典。
三、行为教育,2065 438+2006年5月,大寨乡国学经典进校园启动仪式在我校举行。我们学校不仅要让经典走进校园,更要让经典落地。正因如此,我们在坚持阅读的基础上,一直注重实践和落实。通过经典阅读和实践,现在的孩子矛盾少了,课间去办公室抱怨的人也少了。即使偶尔有小矛盾,孩子也会用经典看待自己,自己解决问题。
在学校,老师鞠躬问好(师生互相鞠躬),进校门前向国旗鞠躬(培养孩子的敬畏和感恩之心),在家多做家务,孝敬老人。每周日都是孝心日,孩子们坚持写孝心日记。
四季农事教育,农事教育不是简单的劳动教育,更不是劳动代替劳动教育。农耕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实践,是跨学科、跨专业、跨人群的。既有丰富的科学内容,又有学习的辅助资料,是三亲教育项目组提出的培养全科教师的最佳平台。想做好,专业要求很高,但是农村养殖的专家很多,只要行动起来,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老师的菜园改成了农耕园,分给各个班级管理,花池也分给学生自主管理种植。
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让学生写种植植物的生长变化,了解二十四节气和气候的变化规律,针对不同的节气举办不同的活动。比如在小满的时候,让孩子提前在网上查阅关于小满的资料,了解小满的相关知识和诗词,然后组织学生去麦田里观察小麦、烧小麦、搓小麦、品小麦。最后,画麦,说麦,写麦,多学科融合,综合活动课才能做好,总师自然就诞生了。
五、匠心教育,虽然我们学校没有专业的老师,但是我们开展了绘画和手工课,老师勇于创新,比如指画和涂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