炖小肠在哪里?
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卤水煮的家,过去也有小包袱的摊贩卖这种食物。尤其是夕阳西下的时候,炖好的小肠放在锅里卖,远远的就能闻到它特有的香味。尝这嘴的人都闻着,期待着。要一碗炖小肠,一两炖火,是人们非常喜欢的街头小吃,既满足了他们的渴望,又缓解了他们的饱腹感。
红烧小肠又称焖火,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这种食物起源于皇宫,经过改良,演变成了炖小肠。清廷有一道菜叫“苏枣肉”。据溥杰爱新觉罗的妻子朱浩《宫中吃货》记载,乾隆四十五年(1780),清朝乾隆皇帝南巡,下榻于扬州安澜园陈元龙家中。陈氏大厨张东观所做的菜肴,很受乾隆的喜爱。后来张东观随乾隆入宫,担任热河宫主料。苏州人张东观知道乾隆爱厚食,就用五花肉和丁香、肉桂、甘草、砂仁、桂皮、肉豆蔻、桂皮等九味药材做了一道荤菜。这九种香料是根据春夏秋冬不同的节气,配制不同的量。因为张东官是苏州人,所以叫“苏枣汤”,他的肉叫“苏枣肉”。后来流传到民间,用面粉烤制用火烹煮,成为广受欢迎的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