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民族节日?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奇民族,过着“靠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在每年牲畜肥壮的季节,于七八月份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化和娱乐会议。
2、惠惠民间节日开斋节(又称姬敏节),又称开斋节。九月,hiji的起源,是每年的斋月。所有回族男性65,438+02岁,女性9岁以上,身体健康的都要斋戒。解放后,国务院将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节日。
3.苗族
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活跃在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人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崇拜祖先。节日很多,除了传统节日和祭祀节日,还有和吃有关的特殊节日。苗族的节日很多,但不同地区的名称和规律不同,苗族年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4.傣族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节日都与佛教活动有关。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在傣族历的六月举行,是最大的节日,傣语称为“桑干毕麦”。届时将拜佛,并大摆宴席招待僧人、亲友,以泼水互贺。现在,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日的主要内容,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傈僳族
傈僳族在唐代被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川滇交界的金沙江流域,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渐迁移到滇西怒江地区。6月1985,11,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成立。节日:主要节日有奕劻(65438+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丰收节、中秋节、浴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令人兴奋。据说设立刀杆是为了让傈僳族人有“敢上高山,敢破火海”的精神。
6.藏族
藏语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叫“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人自称“波巴”。西藏被称为“世界屋脊”,美丽而神奇,是藏民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的1.3万多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的许多传统节日都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人民最大的传统节日是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
7.壮族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自名有“布庄”、“布图”、“布农”、“布亚依”等20多种。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仡佬族”,后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金淑、苏州的晋松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的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会等。最盛大的节日是春节,其次是7月15日的鬼节、清明节、8月15日的中秋节,还有端午节、重阳节、年味、冬季至日、牛魂、送灶。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人的祖先是从朝鲜半岛迁到中国东北的朝鲜人。朝鲜人民有五大节日,至今仍隆重庆祝。这五个节日分别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节)、端午节、秋夕。朝鲜人民有尊敬老人的悠久传统。早在李氏韩国(1392-1910),每年的9月9日就被定为老年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省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民族。“高山族”这一名称是中国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对台湾省省内各民族的统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率大,被誉为“森林宝库”。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收节,又称丰收节、收获节、丰收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流域的古羌人,南移至川西南、滇西北,分为不同的民族,其中就有纳西族。“那”意味着伟大或尊严,而“Xi”意味着是人。丽江纳西族摩梭人信仰神灵,崇拜自然,认为世间万物皆受神灵支配。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是人们祭拜自然实体的公祭仪式。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后裔。唐代称“普子曼”,元明清称“普子曼”。由于生活的地区不同,过去的棕色人种有不同的自我命名。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教,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有特色的节日有:元旦、祭神、洗牛脚。山康节是布朗族最大的节日,在傣族历每年的六月中旬举行,通常持续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多居住在云南,是中国最早居住在云南的民族之一。由于居住地不同,也有自称“蒙扎”、“蒙扎禅”、“对赛”、“汉萨”等名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惠杰,阿昌族的传统聚会,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本来就是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坳(关门)、出坳(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了宗教节日,还有许多这个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比如火把节、瓦罗节、浇花节、春节。
13,怒族
怒族是云南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族,阿奴阿龙。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杂居。怒族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花节、祭典和森林节。其中,过年的喜庆气氛最浓,既隆重又朴实。仙女节是公山怒族的传统民间节日。当地的花节,又称花节,在每年农历3月15日举行。
14,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是一个民族自我宣言,意思是“生活在山林中的人”。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还留有鄂温克族人的足迹和炊烟,它的聚居地是奥鲁古雅鄂温克族猎人村,有“北极村”之称。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娱乐体育活动,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了春节和附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之外,鄂温克族还会在农历五月下旬举行“米阔钦”节。
15,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是一个民族主张,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住在山里的人”,一种是“使用驯鹿的人”。清朝以前,人们一般称鄂伦春族为“索伦部”、“祭祀部”或“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是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篝火晚会。在这一天,鄂伦春族人会点燃篝火,载歌载舞,庆祝他们的民族节日。还有腊月二十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族的先民与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与篝火极其接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祖先自古就繁衍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历史上曾有黑金、黑镇、赫哲、齐冷、赫哲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后的民族称为赫哲族,意为居住在河流“东”和“下游”的人。元宵节是赫哲族的传统民间节日。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的赫哲族人,每年农历七月15,都会燃放河灯,祭祀河神,以祈求保佑百姓平安丰收。
17,门巴族
据藏族史籍记载,门巴族的祖先很早就在藏南的喜马拉雅山脉生活繁衍。门巴族主要居住在西藏的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就是住在门角落里的人。门巴族遵循藏历,节日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宰牛羊,摆丰盛的酒菜,招待客人。相传藏传佛教佛祖释迦牟尼的生卒日是藏历4月15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地区的所有寺庙都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
主要集中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和四川省凉山州。白族人自称“白刚”、“白妮”、“白子”,中文意思是“白”。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命名为白。白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每年最大的节日,现在被命名为“三月街民族节”。还有“火把节”(又称七夕节)等民族节日。
19,保安族
保安人因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相似,也被称为“保安回族”。1950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命名为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的甘肃省。宝安人使用汉语,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制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尤其受到藏族人民的喜爱。宝安人的节日和很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节日是一样的,比如开斋节、宰牲节、朝拜圣日。家家都要煎饺子,果冻,蜜圈,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的一个大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族人称“钟家”、“水浒”、“彝”、“土边”、“本地”、“家周围”。1953期间,贵州省各地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采用布依族作为民族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教和自然崇拜。除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1,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为“先锋”。民族血统契丹。17世纪中期,为了维护祖国统一,这个民族打响了武装抵抗俄国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格内”,视其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正月十六是“黑灰日”。在这一天,人们互相涂抹对方的脸,认为涂抹得越黑,新的一年就越吉祥。
22.德昂族
(崩龙)德昂族原名崩龙。1985 9月17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更名为德昂族。“龙崩”是指德昂族各分支中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自称“德昂族”,意为“十堰”。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就生活在怒江西岸。德昂族的传统民间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多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祖堂、村神、土地神、龙、姑娘等仪式,其中端午节最有趣。
23.东乡族
东乡族是14世纪下半叶生活在东乡的众多不同民族的杂居,主要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和蒙古人。居住在甘肃省的,一半以上居住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东乡节又称开斋节,是东乡族的传统节日。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每年九月是伊斯兰教历中的斋戒月。这个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以新月为准,斋戒期满的第二天是一个节日。因此,它既是一个民族节日,也是一个宗教节日。
24.侗族
侗族起源于秦汉时期的“洛曰”。魏晋以后,这些部落一般称为“辽”,董人是“辽”的一部分。现在主要分布在贵州和湖南。信奉多神教,崇拜自然事物。侗族传统节日的日期因地而异,节日饮食常与宴会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婚嫁节、过桥节、牛节、吃年货节、烟火节等。侗族人喜欢斗牛,每个村子都有“水牛王”进行比赛。
25.独龙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任薰”和“曲人”。解放后,根据民族的意愿,改称独龙族。现在它们主要生活在云南公山的独龙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解体阶段,女性还崇尚纹身的习俗。过去,独龙族的宗教信仰还处于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的原始阶段,甚至唯一的年节(独龙族语言:卡克瓦)也与宗教相关联。过牌游行在每年腊月的某一天举行(时间因地而异),节日的长短往往取决于食物准备的多少。
26.俄罗斯人
俄罗斯族是18世纪后从沙皇俄国逐渐迁移到中国和新疆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统治新疆期间,他们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为俄语。主要散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国的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他们信奉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是复活节。节前一周,我不吃肉,只吃素食。
27.哈尼族
据史料记载,哈尼族、彝族、拉祜族起源于古代羌族,现在主要分布在滇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教,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元旦节”(10月)和“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两个小节日,即“栽秧节”(又称“黄米节”)和“年味节”。
28.哈萨克人
哈萨克族历史悠久。西汉时,北天山的乌孙是哈萨克人的祖先。这些东迁的牧民被命名为“哈萨克人”,意为“避难者”或“逃兵”。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阿克塞、甘肃、青海。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但在11世纪左右皈依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宰牲节和箕子节,以及纳吾雷齐节。哈萨克人热情好客,真诚。抛“包尔沙克”和糖迎接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习俗。
29.基诺族
基诺族生活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族乡及其附近。基诺族人自称“基诺族”,中文翻译为“优乐”。1979被国务院正式认定为中国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但以祖先崇拜为主。传统节日以过年为主,具体时间由各村确定,但多在腊月举行。每年农历九月,基诺族都会庆祝一年一度的新米节,当地人称之为“吉祥早”。
30.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方城自治县江平乡的鸡尾、屋头、山新三个小岛上,素有“京族三岛”之称。历史上自称“京族”、“岳”或“安南”的京族,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唱哈节。其中最隆重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丁举行,这是一座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
31,景颇族
景颇族是从唐代浔川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的。现代文献常称“山顶”,主要生活在德宏州各县山区。1953年7月24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成立,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纵歌(目瑙纵歌)是景颇族驱恶扬善,祝愿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持续2-3天。根据景颇族的传说,它是天上的太阳聚集地上的一切,由犀牛传播到人间的大型歌舞活动,后来成为景颇族最大的节日。
32.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民族自我宣言,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民”或“草原人”。大部分柯尔克孜族居住在新疆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是诺沃孜节。根据柯尔克孜历,每个新月出现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诺鲁孜节在每年的正月庆祝,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33.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本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祜”是老虎的意思,“拉祜”是烤肉的意思。因此,历史上拉祜族被称为“猎虎人”。胡族的传统节日有拉祜族年、宝塔扩大节(春节)、火把节、中秋节和新年品尝节。最盛大的节日之一是拉祜族年。传说拉祜兄弟出自葫芦。农历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少都要用葫芦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穷,迎来新的一年的丰收。
34.黎族
黎族人居住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民族的一支发展而来的。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先民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岛上最早的居民。黎族人自称“孝”、“暧昧”、“美孚”。黎族人名的使用始于唐末,沿用至今。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黎族的大部分节日和汉族的一样,比如春节,基本和汉族的一样。三月三是黎族特有的农历节日,起源于黎族祖先繁衍后代的传说。
35.巴罗国籍
巴罗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目前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洛巴是藏人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解放前家庭奴隶制仍然存在。1965年8月,正式承认为单一民族。生活在墨脱、米林一带的巴罗人遵循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没有太大区别。锡盟的巴罗人称元旦为“调更谷乳腺手术”。很多地方至今还保留着“宗族集会”的古老习俗。
36.满族人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三省,以辽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满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来发展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语改称满语。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尤尔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传统体育活动如“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一般在节日期间举行。黄金节是满族“举国欢庆”的日子。1989 10月,正式将每年的12 3定为“黄金节”。
37.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居住在广西环江县的上、中、下山区,毛南族是灵溪的土著民族。唐以前,宋、元、明三代的戴、凌是他们的祖先。据史料记载,毛南族古称“毛坦”、“毛南族”,于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于今日更名。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须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歌唱活动。毛南族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季至日后的龙舟节。在农历五月的庙会上,清明节的“赶祖会”和元宵节的“飞鸟”也是他们特有的纪念活动。
38.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们自己的语言中,“仫佬族”一词的意思是“母亲”。仫佬族主要生活在广西罗城等县,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大部分人说汉语和壮语,使用汉语。过去,仫佬族信仰许多神,举行许多节日。除了十月和十一月,一年中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度的“樊沂”节,又叫“欢乐和浓浓”,是仫佬族最盛大的节日。“靠粮”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许愿,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39.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西北古代游牧民族的羌族支系,“普米族”意为白色。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在过去,普米族崇拜许多神和祖先,大多数节日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如元旦(春节)、清明节、长夏、端午节、火把节、年味节等。普米族过去每三年举行一次大型的小世界神祭活动,由全民族或全村举行。
40.羌族
目前,羌族主要生活在四川西部的毛文。羌族自称“尔玛依娜”,意为“当地人”。早在3000多年前,殷墟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我国西北和中原地区。羌族聚居的山区有世界罕见的熊猫、飞狐、金丝猴。农历十月的第一天是羌族的新年。年夜饭也叫“丰收酒”。在新年那天,全村的人都去“林深”许愿,烧柏香来祭奠他们的祖先和神灵。每当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祀、聚会、招待客人或换工作时,除了丰盛的饭菜,酒也是必不可少的。
41,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生活在青海省循化县,该县位于黄河沿岸。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通用汉语。撒拉族男人靠在山上伐木和在河里漂流谋生。此外,养蜂是撒拉族最喜欢的副业,园艺是他们的专长。撒拉族的主要节日是开斋节和宰牲节。最大的传统节日是宰牲节。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会招待客人,煮羊肉,炖鸡,做糖包,炸糕,煎饺,做“比利买海”(拌油),做“慕思日”(一种包油煮面条的包子),做各种卤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