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中秋节,又称月亮节、秋天节、中秋节、八月节、追月节、赏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中国许多民族和汉字文化圈各国流行的传统文化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日。因为它的价值只是三秋的一半,因此得名,有些地方把中秋节定在8月16日。所以让我们来看看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习俗:

?1,吃桂花糕?

中秋节吃桂花糕有很多原因。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中秋节多在农历十月,十月是桂花飘香的季节。这个时候桂花香味浓郁,非常适合酿造香甜柔和的桂花糕,有的人还会酿造一些具有独特桂花香味的桂花酒。

其次,桂花盛开的时候,也是秋收的时候。这时,人们喜欢摘一些桂花来做蛋糕,品尝桂花糕,以表达对秋收的感谢,分享丰收的喜悦和美好。而且桂花的花瓣非常小巧雅致,寓意着丰收和美好,所以中秋节吃桂花糕也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一般来说,中秋节吃桂花糕有两个原因。一是此时桂花香正盛,使得桂花糕味道不错;第二,桂花象征着丰收和美丽,所以人们会在这个时候吃桂花糕来表达他们的追求。

2.放个天灯?

中秋节之际,家家户户都会放一盏孔明灯笼,朋友们会在上面亲手写下祝福的愿望,象征着来年丰收,年年幸福。

孔明灯笼又叫天灯,俗称许愿灯、祈福天灯。它是中国古代的工艺品,在古代用于军事目的。现代人把灯笼放在孔明灯笼上作为祝福。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愿望,象征着年年丰收幸福。一般在元宵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发布。

3.拜月?

我国古代就有“秋暮暮月”的习俗。晚上的月亮是为了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举行迎寒祭月的活动。摆一个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必须切成莲花形状。月下,把月亮雕像对着月亮的方向,红烛高燃。全家轮流拜月,然后主妇切团圆月饼。提前把人裁掉算算全家的人数,家里的和外地的,都算在一起,不能多裁或少裁,大小要一样。

4.吃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就像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中国的传统民俗。据说唐代就有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但月饼作为一种食品名称与中秋节联系在一起是在宋代。北宋皇室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小饼”。苏东坡有诗说:“小饼如嚼月,酥中有浆。”南宋文学家周觅在《老武林》中第一次提到“月饼”这个名字。相传元末时,人们还用月饼来传递反元信息,说明当时月饼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中秋节的必备食品。长期以来,中国人积累了丰富的月饼制作经验。明清时期,面包师曾将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印在月饼上,作为食品艺术画。清代一位学者形容为“桃馅月饼,糖霜雪糕”,似乎与现在的月饼颇为相似。到了现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更加精细,馅料精美,外形美观,还分为平式、苏式、广式、台式等不同口味。月饼作为吉祥和团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吃月饼、送月饼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5.赏月?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祭祀赏月的习俗。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举行迎寒祭月的活动。中秋节赏月的习俗在唐代非常流行,许多诗人的杰作中都有关于月亮的诗。到了宋代,中秋节赏月更加流行。这一天“贵家装饰亭台,民争酒楼戏月”。明清时期拜月的赏月活动更加广泛。迄今为止,中国各地有许多古迹,如“拜月祭坛”、“月亮亭”和“月亮塔”。文人墨客对赏月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赏月,或泛舟邀月,饮酒作诗,留下了许多名句。比如杜甫的《八月十五日夜月》,用象征团圆的明月来烘托他在异乡的漂泊之忧;宋代文豪苏轼,中秋醉酒,写下《水调歌头》,比喻人因缺月而离合。直到今天,全家人坐在一起欣赏天上明月的美景仍然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