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有哪些民俗?
山西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晋剧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唱腔委婉细腻,旋律流畅,曲调优美,道路清晰,表演技巧多样独特。除了晋剧、蒲剧、北陆梆子、上党梆子四大剧种外,山西还有其他50多个小戏种。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有、丁、、、等。有《下河东》、《打金枝》、《三级帅》、《三母教子》、《傅山进京》、《金范传》等100多种剧目。山西人喜欢看晋剧,现存古戏台2886个。中国现存最早的古戏台都在山西,其中一个在太原市阳曲县。
太原锣鼓
太原锣鼓以鼓、钹、钹为主。最大的特点就是曲牌套路丰富,场面激烈。演出中,两队列队对峙,就像两军对峙,必然是一场对决。表演形式有《单25》、《双一25》,曲调有《五思》、《七虎下山》、《十三排》、《王堂点兵》、《单剑赴会》等。在太原,逢年过节必有锣鼓,锣鼓表演已成为太原人的传统习俗。太原锣鼓多次参加国际大型活动,有“中华第一鼓”的美誉。
群益
棍子艺术是太原传统习俗的主要内容之一。无论是铁棍、扛棍还是扛棍,都是人们用棍子进行的一种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铁棒的表演者固定在升降架上,由八个中青年人抬着前进。行进时脚步轻盈,腰闪,使长抬杆上下浮动,翩翩起舞。棍下,节奏一致,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浓郁的乡土风情,非凡的表演气势,给人以美的享受。
背刺,通常由两个人表演。下面这个人的肩膀上有一个特制的三角形铁架,上面固定着5到9岁的小演员。背着棍子的人向前、向后、向前、向左、向右移动。上面的小演员按照下面演员的舞步微微移动腰部,轻弹衣袖。他手里的红绫随着舞蹈飘动,像空中芭蕾。
举杖,又称亭子。升降杆比车杆稍长,有弹性,中间有一个方形的升降架。架子上的表演者多选择10岁左右的帅孩子作为戏剧角色。通常是十六个轿夫,一个在喊令,一个在压竿,踩着齐走和丁字步的步子。演员也表演甩袖子等动作。举棒具有华丽、精彩、惊险、奇特的艺术魅力。
在响板伴奏下唱的流行歌谣,每一节都以“”结尾莲花落
太原老是一种说唱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表演者大多自说自唱,并配以“七段”。
所谓“七块”,就是右手拿两块大竹板,左手拿五块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子,小竹板打孔,相互配合,结构好。说唱词是随着板子的节奏来表演的。歌词基本是一段七言四句,都是太原方言押韵。以唱为主,中间留有空格,边唱边谈,抑扬顿挫,结尾略长,朗朗上口,颇适合当地人欣赏。
社火
社火又名赤火,是太原民间文艺中最耀眼的花朵,每年正月十五,最热闹的就是玩火。在太原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很久以来就流传着一句民间谚语“人啊,快快乐乐,赶上唱着玩着。”太原的“红火”规模大,形式多,内容广,生活气息浓厚,独具地方特色。主要的有太原锣鼓、太原秧歌、狮龙灯、高跷旱船、背棍、铁棍、莲花落、二人台、哑巴老汉背老婆、二鬼摔跤、三六大车、大头娃娃、跑秧歌等。
主要的有太原锣鼓、太原秧歌、狮龙灯、高跷旱船、背棍、铁棍、莲花落、二人台、哑巴老汉背老婆、二鬼摔跤、三六大车、大头娃娃、跑秧歌等。
太原剪纸
太原剪纸是一种用剪刀剪在彩纸上或用刻刀雕刻的装饰艺术。是流传在太原城乡一千多年的传统民间工艺。在春节期间,或婚礼庆祝活动中,人们总是喜欢剪几幅图案美丽的“剪纸”,贴在窗户或墙上,使房间看起来特别生动和喜庆,给人一种清新欢快的感觉。太原剪纸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艺术门类,艺术家们将其搬上国内外展览,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剪纸的内容非常丰富,有人物、花卉、动物、鱼虫、山川、亭台、寓言、民俗等等。
康外华
在太原的农村地区,火炕经常被用来御寒。人们在炕墙上刷一道高约两尺的“栅栏”,以漆为底,彩画,桐油涂。它是明亮的,明亮的,耐用的。日常脏了,用湿布擦拭,就会光亮如新。在炕四周作画的形式中,上下两组侧道构成其主框架,中间以等距离的空位排列。侧路图案有:玉带边、竹缝边、鹤寿边、福寿边等。形状有长方形、圆形、菱形、扇形等多种。表现内容以人物、花鸟、山水、山水为主;表现手法有工笔画、水墨写意、木版年画、装饰画。
春节
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天,现在被称为春节,是中国历史上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提前置办年货,打扫房屋,贴春联,挂年画,营造新年气氛。在农历大年初一,我们会生火,吃饺子,放鞭炮,“煮福字”。第一天早起,穿新衣新帽,放鞭炮,拜祖,磕头拜年,见面就发压岁钱。最热闹的是中午的家宴,不仅品种齐全,鱼也少不了,堪称“年年有余鱼”;主食包括包子、年糕(意思是“饼”逐年上升)和饺子。早上包饺子的时候,要用硬币包一些饺子。吃它们的人被认为是幸运的,每年都会发财。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叫元宵节,古代叫上元节。从农历正月十四到十六,是最热闹的节日。晚上看灯、猜灯谜、放烟花;白天踩高跷,跑旱船,扛铁棍,跳秧歌,做龙灯,打腰鼓。或走访村镇,或在城镇演出,使节日气氛达到高潮。在饮食习俗方面,家家户户都少不了吃各种元宵。
农历二月初二
又称春龙节、青龙节,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据说冬眠的龙被隆隆的春雷惊醒就会起来。在古代,这一天会沿着水岸焚香,向龙神献祭。这一天要吃“龙食”,吃面的说挑龙筋,吃饺子的说咬龙胆草,吃饼的说剥龙皮(薄薄的煎饼烙上葱丝、肉丝、豆芽、韭菜芽等混合炒菜)。吃龙食是为了气气天龙,好有个好天气。现代人大多在这一天吃面条和春卷。这一天,大人小孩都要理发,民间谚语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娃娃都要剃头”。
清明节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相传由寒食节演变而来,是晋文公为寻找介子放火烧绵山后禁火寒食制度的延续。它已经有2600多年的历史了。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既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徒步旅行、亲近自然的节日。在古代,这一天只允许吃凉菜和粥,不允许动火。如今,节日依旧,但主要是扫墓纪念革命烈士和已故亲人;组织青少年春游、放风筝、荡秋千,从事户外活动锻炼身体。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在南方,有吃粽子和划龙舟的习俗。在太原的古文化遗产中,端午节时,当地人将红纸剪成禁止“五毒”的窗花,并将“黑虎”、“黄牛”印在黄纸上粘贴在门窗上,门内放艾草,室内放雄黄,都是用来辟邪驱毒的。这种习俗现在在城市里很少见了。当然,太原人也有端午节吃粽子的习惯。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在古代被称为腊月。本月初八,太原人会像全国各地一样,庆祝腊八节,吃腊八粥。不同的是太原人有腊八泡蒜的习惯,就是在醋锅里放一些去皮的蒜瓣。到了春节,蒜瓣变绿了,菜也不辣了,醋味伴着蒜味,很好吃。
面食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山西素有“面食之乡”的美誉,太原理是“面食之乡”的窗口。汇集了山西面食和“面食之乡”的多种精品,形成了太原面食“一面吃万种”、“万种香”的特色。
十大面食
太原十大著名面食分别是:拉面、刀削面、刀削面、尖、棍、片、鱼、猫耳朵、莜面。在十大面食中,衍生出的种类很多,比如:多多拉面、小拉面、阿面、剪刀面、蘸片、搓鱼等等。光是很多拉面,面点师就可以拉16-18的按钮,单根面可以达到26265438+。可见太原的面食早已超越了食用范围。
去庙会
太原晋祠每年农历七月初二都有古庙会。相传这一天是祭神祈雨的日子,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每到庙会,十里八乡的人都会来,白天看戏,晚上看社火烟火,一连几天。现在赋予了庙会新的内涵,成为太原最大的物资交流会。从农历六月二十九日到七月五日,有很多人,比如赶庙会的商人和看戏剧的农民。
婚俗
太原人的婚俗一般要经历说媒、订婚、请柬、婚礼、祭拜、宴席、归家等程序。所有程序都有不同的压力。论时机,太原人认为三、六、九是吉祥的。结婚时,他们有开门、开箱、子夜射等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