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1,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尊重和怀念。
2.相传公元前340年,楚国爱国诗人、医生屈原面对亡国之痛,悲愤交加,于5月5日将一块大石头扔进了古洛河。为了防止鱼虾损害他的身体,人们纷纷用竹筒将大米扔进河里。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尊敬和怀念,人们会把大米装在竹筒里,扔到河里去祭奠。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粽子——“统粽”的由来。
3.一般认为,在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其实据专家考证,吃粽子只是一种常见的民间食品。起初,端午节吃粽子并不固定。都说端午节吃粽子是对屈原的祭祀,是后人的眷恋形成的,也恰恰反映了民众的意愿。
4.其实吃粽子(清明节前一天)的起源比端午节吃粽子还要早,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的。直到现在,许多地方仍然有清明节前一天吃粽子的民俗。
5.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饺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还加入了益智仁,煮出来的饺子称为“益智饺子”。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杂粽子。米饭混合了动物肉、栗子、红枣、红豆等。,而且品种越来越多。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礼物。
6.唐代粽子用的米“洁白如玉”,形状出现圆锥形和菱形。日本供品中有“糖粽子”的记载,宋代有“蜜饯粽子”,即在粽子中放入水果。
7.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材料由竹叶改为竹叶,后来又出现了用芦苇叶包裹的粽子,外加豆沙、猪肉、松子、枣、核桃等材料。品种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