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公转和二十四节气?

地球绕着它的自转轴旋转被称为“地球自转”。自转轴稳定指向北天极,自转约23小时56分,称为恒星日。由于潮汐摩擦,地球自转在100年内减慢了约2毫秒。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看是逆时针旋转。天体的升降和地球的昼夜交替都是这种自转的结果。

地球在轨道上围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的轨道是一个近似圆形的椭圆,太阳在椭圆的焦点上。每年65438+10月初,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近的一点,称为近日点。此时,地球距离太阳65438+4700万公里,地球在近日点会移动得更快。七月初,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远的一点,称为“远日点”。地球距离太阳654.38+0.52亿公里,地球在远日点会移动的比较慢。地球绕太阳一周是1年,约365.25天。地球自转平面为赤道平面,轨道平面为黄道平面,两者形成23度27分的“黄道角”,两个交点为春分点和春分点。地球的自转轴垂直于赤道面,与黄道面成66度33分角,所以地球是斜着绕太阳转的。

因为地球在黄道平面上是倾斜的,所以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南半球和北半球受到的阳光照射并不相等。阳光最多的半球是夏天,阳光最少的半球是冬天,其他是春天和秋天。春秋两季是一个过渡的季节,阳光直射赤道附近的区域,南北半球阳光均等。每年3月21左右,阳光直射点由赤道南向北移动时,为春分时节,北半球春季温暖,昼夜相等,南半球秋季。阳光直射的点继续北移,北半球越来越热,白天时间延长,夜间时间缩短,而南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每年6月22日左右,当太阳直射在北纬23度27分的北回归线上时,就是夏季的至日。在北半球,是夏天,白天最长,而在南半球,是严冬,夜晚最长。

夏季至日过后,阳光直射点转向南方,北半球白天变短,夜晚变长,而南半球则相反。每年9月23日左右,阳光直射南移至赤道时,为秋分,北半球进入秋季,南半球为春季,昼夜相等。秋分过后,太阳直射南半球,继续南移。北半球白天变短,夜晚变长,而南半球则相反。每年65438+2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南纬23度27分的南回归线,就是冬季的至日。这是南半球一个炎热的夏天,白天长,夜晚短。北半球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白天短,夜晚长。冬季至日过后,阳光直射的点再次转向北方,当它再次移动到赤道时,就完成了一个循环,这就是春夏秋冬四季的成因。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内容。中国的农历是阴阳合璧,以月亮的盈亏周期为计算单位,以地球公转一周为一年。为了全面反映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古代天文学家在西周和春秋时期通过测量太阳的影子来确定春分、夏季至日、秋分和冬季至日,并将全年分为二十四等份,每等份都有一个名称。这是二十四节气,即:立春、下雨、匍匐、春分、清明、谷雨、长夏、小满、芒种、夏至日、小暑、大暑、立秋、初暑、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严寒。这24个节气分别在12个月,两个节气间隔半个月左右。太阳沿黄道360度运行,每15度对应一个二十四节气。这就是我国二十四节气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