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有哪些风俗习惯?

奥酒节和二月二

正月二十九是福州特有的传统民间节日。“敖九节”又称“九九节”、“孝节”、“送穷节”。这一大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花生、红枣、菱角、芝麻、桂圆等原料熬制甜粥,称为“藕酒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嫁出去的女儿也要送一碗“九粥”,有的甚至还加了太扁面、鸡蛋、猪蹄等。,并送回父母身边孝敬父母。此外,凡是九岁的人,如九、二十九(称“明九”),或九的倍数,如十八、二十七、三十六(称“暗九”),都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才能达到平安健康。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里,“九”是硬的。福州人对每九天都有负罪感,认为“九”是难熬的时候。所以,凡是符合“九”岁的人,都要吃得平一点,出嫁的女儿也要把“九”送给父母,以保证父母的安全和健康。

“鳌九节”三天后,是农历二月初二,也是福州特有的一个传奇节日,简称“二月二”。2月2日,福州人吃咸粥,而不是糖粥。咸粥是用糯米、芹菜、葱、蒜、虾、牡蛎、肉丝做成的咸粥。2月2日之后,普通人开始靠面包和水生活。由于二月二来源于清理和烹饪正月里剩下的食物,有些人有余粮就做,没有就不做。二月二发扬了福州人不铺张浪费、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

跨年“避债剧”

过去福州民间戏班有一个传统的班规习俗,就是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起,要求“封箱”(即用红纸封箱),表示戏班成员放假回家过年,要到次年正月初一才正式开演。

福州台江武威的古建筑万寿尚书庙的戏台上,每年除夕锣鼓喧天。古代,台江曾商贸发达,贫富不均。有钱人的年夜饭都是盛宴。而贫困家庭最怕新年到来,债主逼债。有些慈善家,出于同情,募捐,高薪聘请福建剧社,破例除夕在万寿尚书庙演出,并规定通宵不睡,让贫穷的欠债人聚集在庙里看戏。如果当晚债主进庙逼债,一来因为人多,很难找到人,二来会被穷人炮轰。所以万寿尚书庙的跨年演出对穷人免费,俗称“避债戏”。到了第二天天亮,是正月初一,所以是春节,债主不方便向穷人要钱,不然会觉得不吉利。

福州民间丧葬习俗

福州早年有一套不成文的丧葬规定,一直延续至今。时至今日,很多已经被逐渐革新简化,但仍有痕迹。

人死了要“做七件事”。每七天称为17,7749天。每隔17天,要请一个道士做道场,或者请一个和尚尼姑念经,在灵前设一桌。每天早晚汤饭香都要唱。

其次,父母去世后,男人要哀悼。古时候说,父死则孤,母亡则悲,父母双亡则孤。在丧中是很尴尬的,所以福州有句讽刺的话叫“真像孤子”,就是这个意思。

靠长寿过日子的人死了,有贴素帖(也就是讣告)和企业“屏”的规矩。他们在朴素的帖子和屏幕上自称“不孝之人”。在戴孝,它通常开始于第七天,这一天被称为“孝顺”。去孝顺之前,男的要去理发,刮胡子,否则7月49日7点才能理发。孝男穿麻衣草鞋,腰系草绳,麻帽上挂两个棉球。下葬时,孝男要手持“孝棍”,长三尺,用白纸糊成。孝子棍棒,父死木棒,母死竹竿。这就是所谓的“柴娘巴(父),朱娘奶(母)”。

“做半段”

福州郊区的村庄早已有了习俗性的村庆活动——做半段。该村的庆祝活动大多在夏收夏播或秋收秋收后的农闲时节举行,都在农历七月后举行。村庆日是农历新年刚过一半,今年已经过了“半阶段”,所以村庆活动叫“做半阶段”。各邻村错开半天,每个村一年一次,这样各村可以互相邀请,村里的庆祝活动也就持续下去,节日气氛也就热闹持久了。

村民们非常重视搞半个节。为了把村里的庆典办得隆重体面,他们在上半年就做好了宴席的准备,养肥了鸡鸭猪,酿造了米酒。路上遇到,我们总是互相提醒或者互相转告,村里的孩子都跃跃欲试。

届时,全村将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打拳喝酒的声音此起彼伏。亲戚和朋友聚在一起谈论家庭和友谊。酒席上或谈生意,或谈桑麻,庆祝庄稼丰收,六畜兴旺,规划来年春耕,期待来年风调雨顺,平安昌盛。酒过几巡,明月当空,宾客酒足饭饱欲走,远道而来的宾客留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