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歌曲的时间和场合
独特的是,泸水县老窝区中原乡的白族人在葬礼时“弹歌”,用白话说就是“弹锡伯歌”,当地白族人明确把这种围着棺材边走边唱的形式称为“弹歌”。
大部分地区“唱戏”受季节限制,一般从栽苗开始到秋收结束不进行。有的地方,有的花开花落,作为“放歌”的时间。虽然楚雄州的“唱”一般不受季节限制,但也有受两天时间限制的。比如彝族有一个特殊的规矩,就是三月份会在牟定“唱歌”,就是每天下午日落前开始跳舞(太阳要照在“跳”的人身上),直到第二天太阳照在“跳”的人身上,人们才会停下来。据说这样可以获得丰收。
比较特别的是,保山县阿什寨的白族人“弹歌”,时间限制最严。他们一年只跳一次舞,只跳两天(冬季的13号和14号)。其他时候不允许他们按照习惯“放歌”。当地歌手说:“过了这一次,你就看不见也学不到了。”一般来说,大多数年轻人参加“唱歌”。有些地方的青少年十二三岁就开始玩音乐,一直玩到结婚前后。这几年是他们人生中“唱歌”的“黄金时代”。
但在很多地区,“唱”的活动男女老少都有参加,有的中老年人和年轻人一样精神抖擞。更有甚者,有的地方“唱歌”全是老年人参加,年轻人不参与。洱源西山就是这样,因为内容都是讲过去的。牟定县峰区彝族“跳”的前几段叫“老人舞”,也是对老人们的一种特殊“唱法”。年轻人只能看袖手旁观和,不准玩。气氛肃穆。有些地方,不同年代的人永远不能一起“弹歌”。此外,有的地方还规定,同姓男女不能一起“弹歌”。更有甚者,很多地方还规定同村男女不能一起“弹歌”。在大多数地区,青年男女婚后很少或从不参加“唱歌”活动。但有些地方恰恰相反,婚后可以继续参加“唱歌”活动。楚雄县少曲地区的“滚歌”就是这种情况。结婚后,年轻女性参加“休息”的兴趣增加了。在那里的歌唱场上,一排排的妇女背着娃娃“唱歌”。他们一跳起来,洋娃娃就睡着了。大人跳够了,娃娃睡够了。“歌坛”成了“摇篮”,确实有“催眠”作用。
“唱歌”也是一种社交活动,是展示美的机会。所以,年轻人参加“唱歌”时,总要收拾一下,穿上五颜六色的各民族服装,年轻的姑娘还要特意打扮得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笑脸就像盛开的鲜花,在全国各地的歌坛上展现出一种宽厚开朗的个性。但是有些地方,情况就不一样了。在楚雄彝族的“打滚歌”中,每个参与其中的人,无论晴雨,都喜欢打一把黑布伞。唱歌的时候头部和上半身都被遮住了,站在舞圈外面的人很难看到他们的脸。整个舞圈完全被布伞包围,他们唯一能看到的就是一双“滚动”的脚。这种“滚歌”的好处就是风雨无阻。我们很多人都见过这种“在雨中唱歌”的生动场景。虽然场地已经泥泞不堪,但滚动歌曲的情绪不会减弱。可见“打歌”在民间确实有很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