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春分是什么意思?
在古代,春分也叫“春分”,意思是春天已经过了一半。
“春分”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昼夜等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世界各地的白天时间几乎和夜晚时间一样长。其次是指四季等分。从立春到长夏的三个月称为春天,春分正好把春天一分为二,所以也叫“分春”、“日中”。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春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节气。因为春分过后,我国的白昼时间会越来越长,农作物的光照时间会越来越充足,所以非常有利于光合作用,农作物的生长速度也会更快。另外,睡了一个冬天的小麦,在春分和分蘖拔节期也会重新长绿。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分时节逐渐转暖的天气非常适合春耕。在这个时期,做好准备可以为今年的丰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春分的特点:昼夜几乎相等。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中国古代,立春、长夏、立秋和立冬被用来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季至日、秋分和冬季至日在每个季节的中间。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地球各地昼夜时间相等。因此,古代的春分、秋分又称为“昼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春分、秋分、冬季至日和夏季至日又称为“两点二至日”,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四个象征性节气。二十四节气说:“二月中旬。分者为半,此为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春分时,太阳到子午线零点,正好是二月中旬,因为春分分为两半,所以叫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