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除了计算时间,还有什么作用?
二十四节气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它们不仅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业活动,还能影响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所以我们应该对它有足够的了解,这样它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黄河是我们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我们农业的发源地,所以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中下游。这里一年四季气候分明,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还有许多河流冲击形成的大平原,非常适合农业耕作,尤其是黄河水滋养了两岸人民。
我们的祖先为了了解季节对农业的影响而总结出的二十四节气,反映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对整个地区的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十四节气的类别
按性质不同划分,二十四节气分为季节、天文、物候、降水、温度、水汽6大类。
为什么会有这些分类?
1.季节类别,立春,长夏,立秋,立冬。
根据气候变化,这表明了四季的开始。
2.天文学,春分,夏季至日,秋分和冬季至日。
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的直射点正好在赤道上,所以白天和黑夜一样长;在夏季至日期间,太阳的直射点移动到北回归线,我们在北半球有最长的一天。冬天的至日则相反。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所以这里的夜晚最长。
3.物候类,惊,晴,小满,芒种。
这些节气主要是一个总结。在这个时间点上,动植物的变化和特征与气候相对应,农民可以根据这些特征进行相应的农业活动。
4.降水,降雨,谷雨,小雪,大雪。
农业活动离不开雨水的影响。为了赶上更好的秋收季节,提前做好准备,总结了雨雪对农业的这些季节性影响。
5.温度之内,有小暑、大暑、暑、微寒、严寒。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温度的影响,温度可以影响植物的生长周期和种子的成熟。于是古代先人总结了这些关于温度的节气。
6.水汽、白露、寒露、初霜。
无论是作物生长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会受到地表温度和体感温度的影响。这些节气概括了近地面水汽的凝结和温度下降的程度。
二十四节气的分布
众所周知,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每个季节有三个月和六个节气。每两个节气持续一个月,12个月,24个节气。我们来看看每个节气的具体分布。
从阳历二月开始,春天有六个节气:立春、雨、蛰、春分、清明、谷雨。长夏、小满、忙中、夏至日、小暑和大暑是夏季的六个节气。立秋、初三、白露、春分、寒露、初霜是秋季的六个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季至日、小寒和严寒是冬季的六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在指导农业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熟悉二十四节气的分类和分布,知道它是如何指导农民从事农业劳动的吗?让我们看看民间流传的二十四节气歌,让它来帮助我们指导我们的农事活动吧!
立春阳转,雨水顺流而下;吓得乌鸦哭,春分地干;清明种谷子,谷雨种田(谷雨中,农田开始较重);长夏鹅毛活(建立后,气流小),小鸟来整(候鸟已回迁);天气宜人的时候,夏天的至日是收不到棉花的(此时气温已经很高了,晚上不用盖被子)。
小暑不热(此时气温热,但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大暑在三伏天(一般在三伏天,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立秋忙着做席子(准备秋收),夏天忙着动刀(收割庄稼)。白鹭割粟(碾米),秋分无田(收割完毕)。
寒露不冷(此时天气开始变冷),初霜天气变了(天气变化很大);立冬先封了地(大地上出现了冻层),小雪河封了(冰面可以离开);当雪落在冬天的月亮上(雪来的时候),船不能在冬天的至日上(船不能出海的时候);韩笑忙着买办(开始置办年货),大汉要过年(迎接新年)。
这首节气歌主要流传在黄河流域,这里四季分明,气候适宜。再加上黄河的湿气,特别适合耕种。这些节气引起的温湿度变化是通过几千年的个人耕作总结出来的,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但由于我国地理面积大,南北温度湿度差距大,不能完全按照这个节气曲来。根据他们的位置,他们应该提前或推迟从事农业活动。比如东北地区,由于冬天气温低,冻土层很厚,春天一两天也不可能完全融化。而且受季风影响,气温不稳定。为了保证秧苗不被低温侵袭,要比黄河流域晚种几天。
有了二十四节气宋,哪个节气、气候、温度、水汽、干什么农活都清楚掌握了?希望看了这篇文章的农民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