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篇健康节气
作者:辛宝(国医硕士,教授,执业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注册营养师。中国临床营养网专家顾问、签约作者。陕西中医药大学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负责人/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预防保健管理中心主任、膳食营养室主任)
清明节、端午节、春节和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起初只是一个节气的名称,后来和寒食节融合,演变成祭祖扫墓的日子。“春分后十五,斗指丁,为清明之用,时万物清净明,盖时万物清净明,故名。”因为清明节寒食的习俗讲究禁火禁寒。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外出踏青祭祀,既表示对逝者的尊重,也表示对生命的喜悦。西汉《淮南子·天文训》:“清明来”。清明风,即清爽明朗的风,当天气晴朗温暖时,我国北方的植被开始变绿。干净明亮的景色取代了植物枯黄、万物萧瑟、夕阳西下的寒冬景象。对于一年的身心健康来说,清明既是春季健康的标志(此时你要清纯清明),也是春夏养阳的核心时期。从清明和谷雨,以15天为标志,可以说对养阳意义重大。下面说说原因。
健康点" img _ height = " 720 " img _ width = " 1080 " data-src = "//imgq 5 . q 578 . com/df/0407/6e 49259646087225 . jpg " src = "/a 2020/。01
先说清明物候环境对人的影响。
清明介于春分和谷雨之间,清明多雨。清明意味着干净明亮,气温回暖,草木开始繁茂;俗话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意为“雨生百谷”,清明阴雨天,谷雨有利于作物生长。清明节前后,正值气温回升,万物繁盛的关键时期。万物生长需要什么?自然是滋润万物的雨水。从这个角度来说,清明时节雨纷纷,也是大自然的预定安排。除了“雨季”,你还会看到“感冒”的问题。这是因为天气容易忽冷忽热,忽晴忽雨;再加上早晚温差大,如果此时不及时增减衣物,体内正气不足,阳气虚弱,无法自行取暖,就容易出现感冒的问题。再加上雨水增多,潮湿的空气有利于各种细菌和病毒的滋生,疫情包括很多外感疾病也会增多。此外,阴雨天气,加上清明节“思念故人”和“思念哀愁”的气氛,偶尔会使人的心理状态抑郁、压抑,影响人的抵抗力,也导致感冒、伤风的发生。
晴、雨、湿时易伤脾胃,脾胃有运化水湿的功能。所以脾胃要调养。调理脾胃不仅需要食补,还需要情绪调节和适量运动。虽然雨季会影响户外活动的开展,但也会对保健产生影响。但是最好坚持运动,但是运动时和出汗后一定要注意保暖和清洁,以免出汗感冒。
一般来说,清明时节有风有雨,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但此时的风雨性质还是和秋冬季有所不同,这一点我们后面会讲到。
健康点" img _ height = " 1145 " img _ width = " 1000 " data-src = "//imgq 5 . q578 . com/DF/0407/C3 AAA 709 FBD 169 a9。02
清明节气对于养生有什么意义?
除了一般的春季健康目标,清明节的关键健康目标是防止寒冷和潮湿。清明保健主要注意预防感冒。中医认为“邪合则气虚”。正气虚弱,容易感受外邪,感冒。只有正气充沛,人体气血通畅,阴阳平衡,才能抵御寒冷和病毒的侵袭。中医的这个正气,就是抵抗疾病和康复的能力,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免疫力。因此,预防感冒需要保持正气。中医有一个经典方剂叫玉屏风散。听这个名字就是通过滋补正气为身体筑起一道屏障,预防外感疾病。当然,保持正气的方法有很多。除了饮食、药物等中医方法外,还要避免疲劳,起居要有规律。身体疲劳也是感冒高发的原因之一。在外劳累,“劳耗气”,正气虚弱,身体易受病毒侵袭,导致感冒的发生。从现代保健的角度来看,增强免疫力的各种方法,包括营养、运动,都可以归入清明、保持正气、预防感冒的范畴。
除了预防感冒,清明到谷雨雨水越来越多。如果雨水超过正常水平,属于中医的“湿邪”,这是一个病因。为了防止湿气侵入体内,避免出现肩颈疼痛、关节痛、腹胀、不愿进食等症状,清明首先要做的就是“忌”。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出门最好带把伞,避免冒雨涉水。湿衣服裹在身上,因寒湿而致病。如果不小心感受到了湿气,要及时祛除。感受外湿,邪不深,可从表解。比如喝一杯温热的红糖姜枣茶,泡一个热乎乎的脚,微微发汗,以祛除外湿。还要注意不要长期住在潮湿的地方;即使在潮湿雨天不经常开窗,也要保证穿干衣服;中医认为,湿往往伴随着“风”和“寒”。除了防风,还要注意不要吃太凉的食物。应多吃健脾和胃、祛湿的食物,适当温补,以利尿液排泄,促进水湿代谢。天气好的话,要多出去晒晒太阳,适当运动,用阳气化解湿气。
健康点" img _ height = " 667 " img _ width = " 1000 " data-src = "//imgq 5 . q 578 . com/df/0407/1 af 549 e 7 aad 5269 . jpg " src = "/A229。03
古代清明养生习俗对当今保健的启示
第一,预防外感疾病和过敏的方法有很多。古人认为,清明时节天气变化频繁,容易诱发外感疾病(包括疫病)。古人早就在清明之际使用药浴的方法。《李周·官纯女巫》载:“女巫老了就不洗澡了。”郑玄的注解是:“二十岁被除,如今似水三月。洗澡就是用芳香的草药洗澡。”时至今日,在一些民间场所仍有用花草沐浴的健身方法。清明节是花粉传播的时候。花粉漂浮在空气中被吸入后,往往会出现鼻塞、流鼻涕、打喷嚏、鼻腔、全身发痒等症状。因此,建议有急性病、身体虚弱或过敏体质的人尽量少去远足,避免直接接触各种容易诱发过敏症状的植物。
二是顺应自然,春天不再遮遮掩掩。由于下雨,清明早晨和中午温差较大,要注意保暖。但清明节过后,也要注意“春捂”。如果温度超过15摄氏度,就要减少衣服,停止遮盖。特别是清明人体的内热遇到外界的湿气,就容易生病。所以戴帽子可以减,运动的时候一定不要让身体出汗。特别是对于新陈代谢快、阳气旺盛的孩子来说,如果进行过度的“春捂”,就会导致内热外邪的交汇,诱发感冒、上火等疾病,甚至呼吸道感染、皮肤出血等。平时肝阳过盛的人,不仅会哮喘,高血压的人也会头痛、头晕、失明,甚至中风。因此,顺应阳气自然增长的趋势,不必拘泥于春季遮遮掩掩的习俗。
第三,清明时节已是春末,饮食宜注意清淡,不宜吃大、热、煎及肥腻、甜腻之品。多吃时令蔬菜,以及蘑菇、黑木耳等有利于增强免疫力的食物,也有预防感冒、祛湿的意义。可以喝绿豆汤、红豆汤、酸梅汤、绿茶,防止体内积热。不宜吃羊肉、狗肉、麻辣火锅、辣椒、花椒、辣椒等麻辣之品,少食多餐,不要暴饮暴食,少吃辛辣、咸、油、甜等刺激性食物,防止邪热化火,诱发疮、疖、肿等疾病。
健康点" img _ height = " 667 " img _ width = " 1000 " data-src = "//imgq 5 . q 578 . com/df/0407/aff 74480 bcead 2f . jpg " src = "/a 2020/img/。2021清明信老师建议。
中国临床营养网编辑部
20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