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剪纸的起源?
中国纸发明于公元前西汉,在此之前不可能出现剪纸。但当时人们用薄料镂空雕花制作工艺品,但早在纸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已经流行,即通过雕、刻、挑、刻、剪的方法在金箔、皮革、丝绸甚至树叶上刻出图案。
在战国时期,皮革雕版和银箔镂空雕版的使用与剪纸如出一辙,它们的出现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宋元以后,剪贴窗花迎接春节的时间从立春开始,人们用剪纸来表达对春节的喜悦,这就是春节剪贴窗花的由来。
窗花是农耕文化的特色艺术,农村的生活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特点和社会习俗也使这一乡土艺术具有鲜明的汉族民俗和艺术特色。在过去,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春节期间都要贴窗花。目前只有南方人结婚的时候才贴,春节一般不贴,而北方的贴窗花还是比较流行的。
春节贴窗花的意义
一是为了达到装饰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寄托了辞旧迎新、接受幸福繁荣的愿望。窗花无论从题材、表现手法还是剪纸技艺来说,都是最能代表剪纸艺术的。近现代窗花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但之所以称之为“窗花”,是因为它最初起源于民间节日或民俗活动中的剪贴画,多附着在农村窗户的白纸上。对于每个人来说,窗花都是一个很美好的称谓,能引起很多缠绵和感慨。在农历正月初一,通常称为春节,贴窗花装饰客厅环境是中国春节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窗花的民俗功能最为集中,不仅美化了生活环境,还寄托了对生活理想的追求和渴望。祈求生活富足,子孙后代兴旺,长寿吉祥,辟邪迎祥等。,这些是窗花最具表现力的主题,反映了窗花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江南流传的窗花样式可以看出,窗花比其他剪纸样式更能表现剪纸的艺术语言。窗花剪纸的工艺特点已经超越了民间活动的单纯装饰功能,从而改变了剪纸形式单一的发展格局。比如甘肃的浮雕窗花剪纸,用的就是装帧纸的工艺;河北的彩绘窗花借鉴民间绘画;南通的丝绸窗花将纸和纺织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窗花剪纸作为节日的民俗活动,不仅美化了居住环境,也成为人们审美交流的对象。
第三,窗花与立春密切相关,这是自古以来人们迎接春天的方式。为了迎接春天,中国许多地方的人们,尤其是北方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挂上各种窗花。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诗中写道:“镌金以褒荆风俗,琢青以创风情。”
第四,窗花有相当多的内容表现农民的生活,如农耕、纺织、牧羊、养鸡等。此外,还有神话传说、戏剧故事等题材。此外,花鸟、虫鱼、生肖的意象也很常见。窗花以其独特的概括和夸张装饰着节日。
春节期间要注意剪纸。
一本漫画,照着样本剪、刻,就不会有特色;一个剪纸作品,沿袭绘画的形式,同样没有创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有些剪纸“像画”“像刀上画”,称之为“剪纸画”,说有些剪纸缺乏自己的特色。在说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肯定剪纸吸收绘画等艺术的营养是正确的。文艺的发展从来都是相互借鉴和影响的,这是一种进步,而不是倒退。但在吸收的过程中,如果不牢牢把握这门艺术的特点和创作规律,就容易显得生硬和不舒服,也容易脱离人们的欣赏习惯。
剪纸「如画」有哪些具体表现?一般来说有这些:形似绘画的速写材料没有按照剪纸的特殊要求进行加工;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构图是机械使用的;散点透视的表现功能不好;放弃了剪纸对装饰色彩归纳和概括的专业性;画色“浓郁”“真实”;而程式化的表现方式在装饰处理上无法巧妙运用。总的来说,这类问题是他们没有掌握剪纸的特殊创作规律,或者对民间剪纸和传承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自觉不自觉地陷入绘画的规范之中。
体现在认识上,什么是剪纸?有人说:“雕画是剪纸。”这个说法分不清剪纸和绘画,也不能指出剪纸的具体特点。按照这个理论的逻辑,所有的画都是经过切割和雕版后的剪纸。把剪纸和绘画混为一谈,抹杀剪纸的存在,不是有特殊的意义吗?这种认识不是个别现象。上面的一些问题就是这种认识的直接反映。
还有一种现象,恰恰相反,就是“画剪纸”不求刀,就是用毛笔代替刀笔,画完就填成剪纸,不考虑工具对剪纸风格的影响。画笔能达到的一切,一切,画的越细致,离绘画越近,离剪纸越远。久而久之,剪纸的局限性消失了,剪纸的特长也消失了。
民间剪纸在创作构思、表现方法、生活经历与艺术表现、程序运用等诸多方面都值得研究,与人们的爱好息息相关,是民族形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锯齿图案而言,它已经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马兑和对面人的剪纸中。经过1400多年的检验、丰富和充实,今天仍在继续使用,具有新的意义。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变化,证明文艺的发展离不开传统的影响和民族文化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