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二月怎么了?

闰二月指的是农历的第二个二月。

闰二月,即农历一年有两个二月,第二个二月为闰二月。闰二月的频率仅次于闰三月,闰二月的频率在21世纪前后适中,一般每19年(如2004年、2023年)一次。此后闰二月的频率逐渐降低,成为罕见的闰月。

25-28世纪每个世纪都有闰二月,29-30世纪、36-38世纪、40-44世纪没有闰二月。春节和龙头节是最早的,上巳节最晚的一年一般在二月。2023年3月22日是癸卯兔年二月初一。

原因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两种历法:一种是阳历,一种是阴历(也叫夏历)。阳历,也叫太阳历,是以回归年为基础的。由于回归年的长度等于365.2422个平均太阳日(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所以不是一整天。所以阳历以365天为平年,即“平年”。

为了撇清它和实际回归年的差距,阳历400年加97天,或者每4年加一天2月。这是阳历的闰年,也是阳历的“闰二月”。

阴历不一样。实际上是一种历月与农历相同,历年与阳历相近的“阴阳合历”。它是以月亮的盈亏周期作为历月的基础,还需要考虑每年的节气。一般来说,月亮的盈亏周期为29.53天(即29天12小时44分2.9秒),称为一个“朔望月”。

大月有30天,小月有29天,所以一年就是12个月***354天。农历的月份没有季节意义。由此,12个太阴月构成太阴年,长度为29.5306×12=354.3672天,比回归年(365.2422)少10.88天,每月少0.91天。

阳历一年和一年相差10.875天。只是在17年之后,农历的日期会在同一个季节反转。比如有一年的新年是在雪地里度过的,17年之后,就是一个除夕。

使用这样的历法自然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所以中国的农历从秦汉开始就和二十四节气并行,用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

为了使农历和阳历的季节重合,我们的祖先用“加闰月”的方法“调盈调亏”,在19年设置了7个闰月,因为19回归年的总天数基本等于19正常年加7个闰月的总天数。

所以农历规定每两三年定一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农历是13个月,占383.8978天。

通过长期的实践,我们的祖先把一年分为24个节气,分别放在12个月,每个月有两个固定的节气:前者叫“节气”,后者叫“中气”。比如立春和正月下雨,前者是节气,后者是中性。节气和中性气按月顺序交替排列。

两个相邻节气与中气的平均间隔为30.5天。然而,农历的一个月(农历正月)平均只有29.5天。这样,下个月的节气或气就会比前一个月的节气或气推迟一两天。某时“中气”不在月中,后移至月末。

下个月只有一个“节气”,没有“中气”。所以农历规定任何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性大气的月份都不能独立为一个月,只能算是附属月(子月)——闰月。

闰二月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农历二月后的月份只有节气“清明”,清明后的中性“谷雨”落至次月。因此,没有中性气体的月份出现在二月之后。因此,二月之后的这个中性月份就以二月的名称命名为“闰二月”,这就是闰二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