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太阳能风扇
这个把自己比作秋扇的女人,就是徐志摩的原配妻子张幼仪。
民国初年,一个18岁的秀气男生写了一篇好文章,被一个15岁的女生的哥哥拿去了。两个互不喜欢的人被困在婚姻里。江南富商之子,江苏名门之女,家境合适,心却放不下。从照片的第一眼起,徐志摩就给张幼仪贴上了“乡巴佬”的标签,一脸不屑。这种刻板印象从结婚到离婚,从未改变过。
他们的婚姻从1915开场到1922谢幕,只持续了七年。七年来,张幼仪像一把秋日无用的扇子,活在徐志摩的世界里。
徐志摩曾说:“让女人忘记的是感情,让男人忘记的是感情。”也许感觉不对。徐志摩对这种父母包办的旧式婚姻极其排斥,对这种已婚妻子极其冷漠。在中国结婚的头几年,他从来没有正眼看过张幼仪。她懂事,传统孝顺,隐忍谦让,连儿子阿欢的出生都没讨丈夫好脸色。我无法进入他的眼睛,也无法打动他的心。
婚后不久,徐志摩出国留学。在二哥的安排下,妻子张幼仪在徐志摩和公公的同意下来到欧洲团聚。她开始思考重新团聚的夫妻生活。“我渴望和徐志摩说话,就像和哥哥哥哥说话一样。我想帮助他,帮助他获得成功和荣誉。”她甚至想象自己会穿着西装,和徐志摩并肩上学。
可惜张幼仪卑微的愿望没有实现。她还是一个秋迷。在英国沙斯顿的家中,她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照顾他的日常生活。他每天早出晚归,家成了旅馆。没有钱山的阻隔,他们并不亲密。此时,他的心属于林。剑桥的浪漫与张幼仪无关,他的抒情与忧郁与张幼仪无关。
1921的夏天,上帝跟徐志摩开了个玩笑,送了他两个孩子。得知妻子怀孕,徐志摩的反应是让张幼仪打掉孩子。
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徐志摩突然提出离婚。如此冷血,让张友谊措手不及。她四处打听,矛盾连连。他干脆不辞而别,周游伦敦,见朋友,看风景,留下张幼仪一个人坐在家里。
自古文人薄情。一个在朋友眼里令人愉快亲切热情有礼貌的浪漫才子,决心撕了这个粉丝。
被迫无所事事的张幼仪求助于他的二哥张君劢,把怀孕数月的她拖到巴黎,然后搬到柏林和她的七哥住在一起。1922年2月,他在柏林生下第二个儿子彼得。
这时,徐志摩来了。他不是来看望张幼仪的。他来送离婚协议。刚刚生完孩子的张幼仪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毅力和冷静。当她提出要提前告诉父母离婚的事情时,徐志摩断然拒绝,并强迫她尽快签署离婚协议书。
张幼仪淡定地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成全了对方,也放过了自己。
徐志摩如愿以偿,完成了这份“无与伦比的荣誉”。他异常兴奋和高兴,“对自己的烦恼一笑置之。”又自由了。
身为自由人的徐志摩,执着于陆小曼会为之奋斗的真爱。
但这份横刀夺来的爱情,并没有给他带来天堂般的幸福。反倒是陆小曼被钱迷住了,抽烟,弄得精疲力尽,生活成了一地鸡毛。
一向不屑于琐碎生活的浪漫主义诗人,已经从漂泊中堕落了。有一天,他写道:“倚着月色中溢出的白石栏杆,散着一根金毛,呼吸着夜莺歌声中的缠绵情怀,很有趣,但带着一顶旧棉帽和睡衣,一边打理早餐,一边看妻子的鞋袜,就没意思了。”
或许这就是徐志摩离开张幼仪后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很明显,这个时候,他想在家里过平淡的生活,而陆小曼却无法给他这种平凡的生活。他对婚姻生活开始了隐忍、压抑和期待,就像当初张幼仪对他的隐忍和期待一样,仿佛是他们之间的一次轮回。
也许最适合徐志摩的是张幼仪,但徐志摩给不了他爱;不合适的陆小曼和徐志摩各方面都爱她。人生就是这样,日夜颠倒。
离开徐志摩的张幼仪,仿佛初生婴儿。
她没有抱怨,所有的伤害都变成了向上的态度。绝地一转身,她收起眼泪,反思道:“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不会依靠任何人,而是要靠自己站起来。”
于是,一个爱老公教孩子的老女人,变成了自强自立的新女人。一把秋天的扇子,随着徐志摩的离去,变得摇曳生姿。
张幼仪说话算数。她养大了彼得,学习了德语,然后进入裴斯泰洛齐学院学习幼儿教育。
但命运又一次将不幸降临到这个女人身上。1925,我儿子彼得三岁时死于腹膜炎。
徐志摩赶到柏林。他很少爱儿子的父亲,他粘在儿子的骨灰盒上,留下两行泪。
这次见面让徐志摩向张幼仪致敬,她是一个不可战胜的独立自强的女人。
1926年,张幼仪被其八弟张瑜九世接回中国。
回到中国后,张幼仪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然后担任上海妇女商业储蓄银行副行长和尚云服装公司总经理。生意兴隆,她天生沉稳干练,在生意场上被发挥得精妙绝伦。
人们用很多溢美之词来形容张幼仪的华丽转身。比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化茧为蝶》...可谁知道,这一切都是张幼仪前些年的苦难带来的。
徐志摩的无情把张幼仪逼到了墙角,她破墙而出。没有他的“成全”,张幼仪将是一辈子的情人和干儿子,一辈子的秋迷,和徐志摩在一起。
所以张幼仪曾感叹:“没有他逼我离婚,我永远找不到自己。”她的新生活真的要感谢他。
张幼仪在事业上风光无限,在生活上也变得更加大方。
离婚前,徐志摩发信息问张幼仪,她是不是只想做徐家的媳妇,不想做徐志摩的老婆。不喜欢老公的老婆张幼仪,却获得了公婆的好感。
徐志摩的父母把张幼仪收为养女,把徐家的庄园留给她打理。后来因为不喜欢陆小曼,干脆以思念孙子的名义和张幼仪同居了。
张幼仪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一心养大儿子阿欢,用心经营徐家。她把徐家打理的井井有条,照顾父母直到去世,成为徐家的一家之主。
虽然徐志摩对张幼仪做过很多不人道的事,但是离婚后张幼仪从来没有说过坏话。她放下了心中的一切,像朋友一样与徐志摩频繁交往。晚年的她回忆道:“我无法回答爱是什么。我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叫爱,那我大概就是爱他了。在他这辈子遇到的女人中,可能我最爱他了。”
张幼仪的话是发自内心的。只有真爱升起,心才能无条件的相信和付出。
1931年11月19,徐志摩死于空难。消息传来,张友宜立即派他的八弟九和他的儿子阿欢到济南认领尸体,他自己也参加了上海的公祭仪式。
徐志摩走后,她帮助陆小曼。为了徐志摩文集的出版,她不遗余力。
1949,张幼仪移居香港。1953,守寡20多年,她准备嫁给邻居苏医生。结婚前,她给远在美国的儿子徐积锴写信。儿子回信:“母亲的责任已经尽了,母亲的心应该得到安慰。谁能安慰母亲?”谁和母亲在一起?母如其人,子问父。“言语间颇有父爱魅力,很感人。
婚后,张幼仪幸福地生活了二十多年,直到苏医生去世。后来张幼仪去了美国,和儿子一起生活,直到88岁去世。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面对婚姻的不幸,她没有自暴自弃。她对伤害她的人很慷慨。华丽转身的背后是她善良高尚的人格,正如梁实秋所说:“凡认识她的人,无不敬,无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