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1,扫墓
一个是打扫墓地。这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结合祭祖,墓地周围的枯枝杂草要先清除,尤其是去年长了一年。大部分墓地杂草丛生,高草枯枝比较高。如果不清除,墓地会很荒芜。
二是填土养土。从去年清明节开始,墓地就受到了寒冷、冰雪、风雨、日晒雨淋等的破坏。这时候就要提前准备一把铲子,给坟里加上新土来修坟,让祖屋焕然一新。
三是祭祖。这是清明节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千百年来的老传统,传承了人类的孝道。人们准备鸡、鱼、菜等祭品,烧大量烧纸、纸宝,让祖先不缺钱,什么都有。
清明节是祭奠祖先、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主要是祭祀祖先,表达对祖先的孝心和向往。除了扫墓的“山祭”,后世还有祠堂祭祀,称为“庙祭”。
庙会祭祀是宗族的聚会。扫墓祭祖的习俗,先秦时期就有了。由于古代风俗不同,有些地方清明节不一定要扫墓。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区的扫墓主要是在寒食节和寒衣节,直到唐宋时期,清明扫墓才开始在全国盛行。唐代是各地墓葬祭祀习俗的融合时期,沿袭了清明的墓葬祭祀习俗,并扩展到全国各地。南方许多地方在重阳、清明或冬季至日扫墓,如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昆明。
2.去郊游
清明时节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万物含苞待放,野外春游早已成为习俗。去郊游也叫春游。古时候叫探春寻春。这种季节性的民间活动——郊游,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源头是古老的农耕祭祀的春节习俗。清明时节,春回大地,大自然处处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时节。人们利用扫墓的机会,与家人在山区和农村玩得开心。
郊游的起源也与上巳节的出现有关。上巳节,日期为三月初一,故名。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也就是夏朝以前,男女择偶制度还在母系氏族。当时还没有婚姻,实行的是一族一族的季节性群婚制。
后来发展到对偶婚,进入男权社会并有了结婚仪式,出现了父系家族。经过漫长的冬天,被寒风禁锢在屋子里的青年男女迎来了春天,迎来了农忙和生产,同时有了择偶和生子的需求。这样,人们在祭祀土地神(社稷神)和春神以求农业丰收后,还要祭祀女性生育神和传媒神,祈求子孙繁衍。同时,男女选择配偶,唱歌跳舞,然后配对。
当时,古老的郊游习俗围绕着这些主题:迎接春天,祭祀生育之神,沐浴以求多生孩子;而青年男女却在求爱,春光乍泄,狂欢作乐,载歌载舞,纵情享乐。此外,还有跳跃驱赶疫情、祈雨等活动。
清明节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上巳节的一些习俗,包括踏青。
3.插入柳树
关于清明节插柳习俗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有专家认为,插柳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农耕始祖神农。在一些地方,人们把柳枝放在屋檐下预报天气。柳树有很强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在哪里就活在哪里,每年插在哪里,到处都是树荫。
②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把清明节、七月三十日、十月初一作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探险的时候。为了防止鬼魂的骚扰和迫害,人们放上柳树,戴上柳树。柳树在人们心目中有辟邪的作用。
受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树能驱鬼,被称为“怕鬼木”。道教的太乙救苦佛,佛教的观世音菩萨用柳枝蘸水帮助众生。这一天,道士还会砍下柳树的东南枝,祭祀炼制柳簪的习惯。
清明节是一个鬼节。柳条发芽之际,人们自然插柳穿柳辟邪。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个习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介子推为了守节,在柳树下自焚,这使晋文公及其大臣和人民感到悲伤。第二年,当晋文公亲自带领大臣们爬山祭拜介休时,他发现那些年被烧毁的老柳树竟然死而复生了。
晋文公将眼前的老柳命名为“清明柳”,并当场折下几枝柳戴在头上以示怀念。此后官民纷纷效仿,纷纷效仿。清明插柳穿柳已成为纪念介子推的标志。
4.植树
清明节前后,春光明媚,春雨纷飞,栽植苗木成活率高,生长快。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在我国植树节的发展过程中,由林道阳、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于1915年发起,时间最初定在每年的清明节。因此,清明节也被称为植树节,植树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植树也和祭祖有关,因为坟墓多在野外,经常长满杂草。有时候去祭祖找坟要花很长时间。于是有人在坟上种上了常青松柏,这样会更显眼。
后来逐渐被人们模仿,成为一种习俗。
5.吃绿色的球
相传,清明节的前一天被定为寒食节,是因为晋文公的介子推,纪念“割肉奉王”。在这一天,人们不能生火做饭,所以他们只能吃冷食。而冷食是事先准备好的没有加热的食物,绿球就是这种食物,每个人都会吃绿球,然后冷食就跟清明节一起,吃绿球就成了清明节的一个习俗。
另外,还有一个关于清明节吃青团的传说,就是清兵为了抓住李秀成的将军——陈太平,开始大力搜捕。为了帮助陈太平,当地农民用艾草和糯米粉做了又香又糯的绿色丸子。吃了绿球后,陈太平顺利逃回了大本营。
后来李秀成命令太平军学习如何做团子,于是清明节吃团子的习俗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