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最著名的花是梅花?

梅花是中国文人的脊梁!

传承梅花精神弘扬太湖文化

梅花自从进入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就从未离开过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它一直是我们的亲密朋友...昨天下午,本报携手凤凰卫视主持人王鲁湘,对话苏州大学著名学者马亚忠、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立辰、陈平,著名评弹演员盛小云,从不同视角解读太湖梅文化。

苏州赏梅由来已久,但作为观赏植物的梅树和李子是什么时候进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的呢?许多学者认为,两个宋文华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这种观点能否从赏梅文化中得到印证?赏梅活动可分为大众和小众两种形式。苏州人赏梅的民俗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为什么苏州人这么爱梅?小众,也就是文人的赏梅很讲究,有时仪式化,对赏梅的环境和天地条件有很多要求。访梅,游寻梅,探梅,折梅,插梅,闻梅,品梅...从瓶中梅花插花到泡一壶梅茶,著名文化人物《论太湖梅花》以“梅花艺术”的形象开场,掌声不断。文化名人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妙语连珠,与观众分享他们对梅花的独特鉴赏,场面时而轻松愉快,时而引人深思。将一年一度的赏梅活动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模仿古人赏梅过程的“仪式化”,引入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梅道”,引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王鲁湘就读于湘潭大学中文系,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修中国美学史。曾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受聘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加入香港凤凰卫视担任高级策划、主持、评论员。作品多次获得“华表奖”、“星光奖”、“五个一工程奖”,策划并主持凤凰卫视《寻找》嘉宾张立辰先生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平,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十几年来,张立辰和陈平走遍了全国著名的赏梅胜地,问梅,画梅为“狂”。盛小云,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评弹演员。马亚中,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省级重要学科首席学科带头人。著名文化专家对太湖梅的论述,从梅的植物学的一些特点出发,逐步探讨为什么中国人把梅当作朋友和君子,最后成为我们中国文人的爱情,使之成为苏州和中国普通百姓的爱情,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梅文化。《论梅》就这些问题一一展开。

梅花插、梅花茶泡都有“道”。

插花一定要有选择。这通常是可以的,但有些需要删除。怎么办?离开什么?这就是审美层面。

王鲁湘:今年的第十五届太湖梅花节与以往不同,增加了“文化名人谈太湖梅花”这样一个论坛环节。昨天到了苏州,看到姑苏晚报的头版有一个很大的广告。广告写得非常好。我在这里借用一下,作为太湖论梅的开篇话:一颗梅子在千年前不经意间落在章殿下寿阳公主的额头上,留下五瓣花痕,令梅花妆惊艳。西湖孤山有一棵李子树。让林和靖以梅子为妻,以鹤为子,他二十年内不会进入这个世界。有一片梅花,是王冕种下的,他建了一个“梅花屋”,与千千万万的梅花相处。

这就慢慢的讲述了梅花的故事。今天你可以看到红白梅花插在我们的书桌上,一个素色的白瓷瓶。我们瓷器中间有一种梅瓶,但是口特别小,所以叫梅瓶。那么梅花种植本身也是梅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梅花插花有很多艺术讲究。今天,这里有两位当代梅花画家。请张立辰教授和陈平教授来评论一下,看看在你之后插上梅花是什么感觉。

陈平:因为我们在欣赏李子时都喜欢半花半芽,所以我们在观赏李子时往往喜欢自然的李子。

王鲁湘:过去,当我们拿着李子玩的时候,我们都经历了一种自然生长的自然形式。但也有学者喜欢对梅花进行大刀阔斧的造型改造,使其成为我国造园艺术的一部分。张教授,你认为这部分怎么样?

:应该说各有各的特点,但主要还是陈教授说的,侧重于自然,因为在文化和自然之间,有一种天人合一的东西。另外,加工不要过度。我仍然反对技术性的东西。加工时要懂得与自然结合。现在插梅花,随意挑两个枝干,但是插的时候要有主次位置,像舞者一样,要有姿势。其实是有自己的风格的。另外,芽枝的刚柔并济,有韵味,有节奏感。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分支,必然有主次,必然有姿势的变化。这种情况下,插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些因素,插的时候会有审美的内容,而不是随便插几根树枝。

王鲁湘:修剪是一种优雅的艺术情操。张教授认为,适当的艺术处理是可以的,但要有底线,不能变成“有病”的梅子。比如在花的选择上,陈教授提倡半蕾半花。我身边的梅子很好,半开的花,大大小小的花骨。

张立辰:插花是有取舍的。这通常是可以的,但有些需要删除。什么?离开什么?这就是审美层面。

陈平:梅花就像水墨画。绘画追求自然。其实园林也是追求自然的。刚才提到梅子有自然的一面,但也会被搬到大厅里。搬进厅堂,加工过的梅花也是追求自然,枝干如蝎。

王鲁湘:谢谢你,教授们!你有没有注意到我们今天的四位客人和我,主持人,看起来像一朵梅花?我们四个人是梅的分支。上面只有一朵梅花,位置刚刚好。在树枝的黄金分割上,这朵梅花就是我们著名的苏州评弹女演员盛小云女士。今天盛小云女士除了和我们讨论梅子,还要先完成一个任务,用一朵梅花给大家泡梅子茶。现在我们身边都有茶杯。我们请盛女士在一些男士的茶杯里放梅花。(盛小云制作梅花茶)

王鲁湘:实际上,刚才我们在古人赏梅的过程中已经包括了几个环节。首先,我们的梅花和梅枝可以到达现场。一定有人拜访过梅,寻找过梅,探索过梅。然后去梅林折梅子,把梅枝带到现场,然后两个著名画家插梅子;插上梅花后,著名评弹演员盛女士给我们泡了梅花茶。然后我们嗅了嗅这样一个环节是多么的丰富,正是在这样一个丰富的环节中,我们的古人陶冶了他们的文化和审美之心。

与普通人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很多描写梅花的诗词并不使用浓烈壮观的笔墨,往往描绘出相对孤独的美,古代文人对此很欣赏。

王鲁湘:刚才盛女士讲话的时候,我听到了天籁之音。请问盛小姐,我们的评弹有没有关于的题材?

盛小云:当然,评弹是苏州文化的土生土长的产物。平潭和梅花有关的东西太多了。我们有经典小说《三笑》,还有梅婷笔下的唐伯虎和秋香终成眷属。

盛小云:故事说的是唐伯虎追秋香到了无锡。但是,他能遇到秋香,绝对不容易。秋香跟着老太太进了中门。唐伯虎侍候两位少爷,他们告诉唐伯虎在花园里折一些李子树枝。他进园时,偶然看到一幕,就是在梅亭旁采梅的秋香。假山上面的一朵梅花特别好看,秋香爬到假山上去摘。脱下来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怎么爬这么高,然后就慌了。就在唐伯虎出现的时候,他伸手去接她。当然,秋香一开始不敢碰他,只是他站得太高,不好意思接了。这本书是我们苏州评弹的经典精选。

盛小云:当然,还有非常著名的毛主席诗词咏梅。

王鲁湘:请告诉马亚中教授,梅花首先是一种植物。中国盛开的木本植物太多了,那么梅花在植物学上有哪些显著的特点让我们后来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将其升华?

马亚中:我们欣赏这种梅子,它不是一般的观赏形态。一是梅花冬天结芽,春天先开;二、梅花色淡;梅花的香味并不浓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清香暗香。而且梅花的形状也比较小,从形态上看并不那么抢眼。所以欣赏梅子,我觉得主要是欣赏它的精神,这和它的生物学特性有关。很多描写梅花的诗词并不使用浓烈壮观的笔墨,往往描绘出相对孤独的美,古代文人对此很欣赏。

王鲁湘:刚才马教授讲了梅花的几个特点,这似乎不符合自然界的常识。因为常识告诉我们,往往是在春风开始之后,万物苏醒的时候,气温上升,花开。但在寒冷的冬天,在极端的气候下,我们也会看到一种花,它会骄傲而孤独地绽放。当然,这个特点很容易让一些人思考,在某些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人怎么还能活得精彩。梅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王鲁湘:除了这个,还有一个。我们中国的农业文明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我们国家的纬度跨度也很大,所以我们不仅四季分明,而且四季中间还分24个节气。为了配合节气,我们在自然界中找了24种花,其中第一种花就是梅花。梅花是龙头,即独占天下之春,或先取天下之春。不知是不是因为这样,后来很多文人都推崇梅花。

马亚中:我觉得那是肯定的。梅花是“后世之乐”。百花齐放的时候,它不为自己的成就骄傲,而是和所有的花朵一起享受快乐。这样看来,梅花除了嚣张之外,也有谦逊的一面。"当山花盛开时,她在灌木丛中欢笑。"毛泽东揭示了这一点。

王鲁湘:但是梅也有酸的一面吗?

马亚中:(笑)古代文人容易酸。从积极的一面来说,是高尚的,但是刻意的崇高之后,却有一种酸酸的味道。我觉得现代社会自恋不好。我们要与时俱进,多与社会交流,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学梅花的孤僻特征。

王鲁湘:过去因为春秋战国以后,尤其是魏晋以后,“士”阶层逐渐失去了等级,出现了冷知识分子。我觉得文人赏梅花其实就是汉族文人赏梅花。

我们讲过酸梅,因为梅花落下后会结出一个果实,那个果实就是李子。这个话梅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酸”,两个字“很酸”来概括。由于酸的特性,梅花成为中国人最早的经济作物。由于盐和酸能带出各种适宜的风味,在吴中地区被农民广泛种植,从而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梅子酸”并不是一个过时的东西,在今天苏州人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盛小云女士是苏州人。请告诉我们苏州人如何吃酸的食物。

盛小云:我记得小时候喜欢吃青梅,酸酸甜甜的,夏天吃的酸梅汤就是用酸梅汤做的。还有梅花糕,一种精致的小吃,大概是苏州的特产吧。我们在评书桌上经常用一把折扇作为道具,有的扇头是梅花形的。至于书画家,经常在扇面上写写画画一些梅花和树枝。

在苏州人的生活中,与梅花有关的事情还真不少。刚才说的评弹,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昆曲。现在《牡丹亭》很受欢迎,梅花在《牡丹亭》这出戏里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为主人公叫刘梦梅,但他的真名不是刘梦梅,而是刘春清。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美女站在梅树下,说和他结了婚,他就把她改名为“柳梦梅”。然而,杜丽娘有一个“梦想”,想得太多了。在他弥留之际,他要求他的父母把他埋在花园里的大李子树下。他的父母痛失爱女,特意为她建了一座“梅花寺观”供奉神灵。三年后,柳梦梅在梅树下遇见了杜丽娘的灵魂,杜丽娘获得了重生。《牡丹亭》里最精彩的故事其实和梅花有关!

王鲁湘:好像很多苏州人喜欢在名字里用“梅”字,男孩子也不例外?

盛小云:对!比如我的大老师姚音梅是个男生,我们评弹圈有一代梅字。还记得在老师家里看到一句很醒目的话“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与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