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和长夏的节气习俗有哪些?
2.在漫长的夏季,福州流行在夏天做饭时煮一个鼎。定边糊(也叫锅边糊)是用米糊煮锅而成,配以虾仁、虾油、葱、金针、黑木耳、蛤蜊,或少量蘑菇、蛤蜊干等海鲜清汤。它的味道极其鲜美。凡是生长在福州或者长期生活在福州的人都爱吃。它已成为福州著名的风味小吃和福州的特殊标志。背井离乡到国外生活的福州人,在异国他乡听到“定边糊”这个词,仿佛看到了家乡的“倩影”,成为一种热爱家乡的风味小吃。《长夏煮丁》边缘的“制夏”盛行于明末清初。漫长的夏天已经进入农忙季节。这一天煮定边不仅是为了全家人吃好了再下地干活,也是为了让邻居们一起品尝。就像涮三脚架的边缘,“一粒(涮)熟了”来连接感情。体现福州人“金边银村”的传统美德。
3、称人,古诗云:“长夏称人,笑在秤悬梁上。”长夏之日“称人”的习俗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期。据说刘备死后,诸葛亮把儿子阿逗送到赵子龙,送到江东,让已经回娘家的继母吴国孙夫人抚养。那天是长夏,孙太太当着赵子龙的面称阿逗。第二年,长夏又称了他一次,看他收获了多少,然后写信给诸葛亮汇报,就这样形成了传入民间的风俗。据说在这一天称完体重后,就不怕夏天热了,也不会减肥了,否则就会被疾病困扰。吃完长夏的饭,在横梁上挂一个大秤,大人双手拉秤钩,双脚悬空称重;孩子脚朝下坐在洗衣篮或凳子上,通过挂在秤钩上来称体重,也就是说长夏可以通过称体重来避夏。长胖了就叫“增肥”,瘦了就叫“消肉”。
4、忌坐在门槛上,还有一种说法是夏天禁止坐在门槛上。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县志》中记载:“相传夏季,以竹笋、苋菜为汤,忌昼坐门槛而眠,亦谓忧夏劳病。”据说这一天坐在门槛上会让你在夏天累得生病。30年代《宁国县志》记载:“长夏。用秤称人体以避免疾病,所谓不怕夏天。据说长夏坐在门槛上就会抑郁一年。”夏天,孩子们不应该坐在石阶上。如果坐,就要坐七上,这样所有的病都能消散。忌席地而坐(门槛),意思是这一天席地而坐会造成夏天脚酸骨疼。如果你坐在一个地方,你必须再坐六个地方合成七个数字,才能解决噩梦。
5、打鸡蛋,长夏的中午,家家户户把鸡蛋煮熟(鸡蛋带壳煮,不能破损),用冷水泡几分钟,然后套上编织好的丝袋,挂在孩子脖子上。孩子们会三五成群地玩打蛋游戏。鸡蛋有两头,尖的是头,圆的是尾。有的还在鸡蛋上画图案,孩子们互相竞争,称为斗蛋。打蛋的时候,蛋头打蛋头,蛋尾打蛋尾。一个个打,输的人放弃,最后分出高低。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王;彩蛋最后赢的是第二个,彩蛋叫小王或者二王。俗话说“长夏胸前挂个鸡蛋,孩子没有夏令病。”夏令病是一种常见的厌食症,在夏季会出现腹胀、乏力、消瘦等症状,儿童特别容易出现夏令病。夏绳是长命线,用五色丝线系在孩子的手腕等处,祈求其消灾、消暑、治病,以防夏针。
6.闽东人吃清淡的饼,闽东长夏主要吃“清淡的饼”(面粉加少许盐烘焙而成)。闽东的周宁、福安等地将光饼用水浸泡后做成菜肴,而交城、福鼎等地则将光饼切成两半,吃炒好的豆芽、韭菜、肉、废菜。周宁县春池镇有的村吃“长夏糊”,用大锅熬汤。汤的内容极其丰富,有肉、小竹笋、野菜、水中鸡鸭、豆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