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又叫夏历、旧历、汉历。发生了什么事?

中国的一种历法,是农历的一种,一般称为阴历。正常年份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因为每一年的天数比太阳年差十一天左右,所以十九年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一年全年有383天或384天。根据太阳的位置,一个太阳年被分为24个节气,以方便农业种植和其他活动。年表用天干地支搭配,60年一个周期。相传这种历法起源于夏朝,所以也叫夏历。也称为旧历和阴历。

农历的第一个月习惯上被称为正月。农历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别称为冬月和腊月,现在已经很少用冬月了。这就是成语“十月中的十二月”的来源,字面意思是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

农历一个月的前十天习惯上称为序列中的第一天,如农历一月的第二天。最后十天习惯上按顺序被称为20日,其中一些被称为纪念日。例如,农历的1月22日被称为正月22日或正月2日。

农历的每个月都有不同的昵称。由于它与农业生产的密切联系,从二月到九月,植物几乎总是被用来代表它。以下是农历十二月的别称:

一月:孟春,第一个月,月末和春天。

二月:仲春,杏月,花月。

三月:季春、陶岳和同岳。

四月:夏梦、银月和岳梅。

五月:盛夏,榴莲,毒,蒲月。

六月:夏季的最后一个月,莲花月亮和李越。

七月:秋梦,蓝月,乔岳和瓜月。

八月:中秋,桂月

九月:秋吉,聚月

十月:孟冬、梁月和岳洋。

十一月:仲冬,冬月,好月。

十二月:冬季和第十二个月。

[编辑此段]节气起源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时期,就设定了四个节气,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邓萍撰写的《太初历》正式在历中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并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零度沿黄河经度运行15度的时间称为“一个节气”。每年360度运行,* * *经历24个节气,每月2次。其中,每个月的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长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12个节气;每个月的第二个节气是“中气”,即有雨、春分、谷雨、小满、夏至日、大暑、酷暑、秋分、初霜、小雪、冬至日、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持续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一年的视运动,所以节气的日期在现行公历中基本是固定的,上半年为6日和21,下半年为8日和23日,相差1 ~ 2天。年份的确定

1864 1.00是农历的年份,所以从该年减去1864,余数除以10为天干,余数除以12为该年的地支。对应的天干地支如下。

号码0 1 23455 678 9 1 1

天甘冰夷丁基戊基庚基辛基非癸基

地支丑午未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