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季节的中医养生之道
春天的到来是万物复苏的时候,春季养生也是四季养生的开始,所以春季身体养生的方式很重要。中医认为,由于四时之气的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春天,阳气开始,气血逐渐出现在体表,毛孔开始张开,血气略有减少,所以感觉“困”。夏天太阳溢出,气血达表,毛孔张开,汗多,经常犯困。秋天,阳气开始下降,阴气开始生长,气血逐渐入内,但并不充盈,所以还是有一种“乏”的感觉。这就是“春困秋乏,夏打盹”的道理。针对这种情况,中医制定了相应的养生方法,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季养生要符合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注意护阳。首先是心理健康。我们要尽量避免暴怒和忧郁,保持开放的心态,乐观向上,保持良好的心态。春天是肝旺的时候,养肝可以避免夏天阴虚。根据医生的推荐,可以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药材和食物,如枸杞、郁金、丹参等。,而食物可以选择大枣、豆豉、洋葱、香菜、花生等。配合新稳发粉进行灵活配方选择。但对体质过敏,易患花粉过敏、荨麻疹、皮肤病者,应禁食羊肉、螃蟹等过敏食物。然后就是饮食和健康。春属木,对应肝,“养肝之体用酸,疏肝之气用辛”。春天,太阳年轻的时候,要吃味甘辛的,清淡可口的(如黄豆芽、绿豆芽、橙子、葱、蒜、香菜、蜂蜜等。),并忌食油腻、生冷、粘稠的食物,以跟上春天太阳精神的上升。还要多吃新鲜蔬菜,如竹笋、菠菜等,弥补冬季新鲜蔬菜和维生素的不足。二、夏季中医保健的注意事项。用热去热是比较好的保健方法。●热毛巾擦身体夏天,人的脸和躯干难免出汗。适时出汗可以促进皮肤通气,但一定要用热毛巾来适应人体的降温节奏。●夏天洗热水澡和洗冷水澡会使皮肤收缩,洗后感觉更热。热水洗澡虽然会出汗多,但是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帮助身体排出热量。夏天出汗就出汗,是顺应自然规律和人体节律的方式。●热水洗脚被称为第二心脏,人的脚上有全身的代表区域和内脏的反射点。用热水洗脚,虽然当时感觉有点热,但事后会带来清凉和舒适。●喝热茶冷饮只能暂时解暑,不能长期退烧解渴。喝热茶一般能刺激毛细血管放松,但体温明显降低。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降温方法。一般宜晚睡早起,午休弥补晚上睡眠不足。年老体弱者应早睡早起,每天尽量保持7小时睡眠。在夏季至日期间,大多数人都会出现嗜睡、疲劳、头痛和头晕的症状,这可能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究其原因,第一,由于这个季节气温较高,人体只能通过出汗来散热,造成人体大量失水。此时,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人体的血容量就会减少,大脑供血不足,从而导致头痛、头晕。引起头痛头晕的另一个原因是,当人出汗时,体表血管会扩张,更多的血液流向体表。这种血液的重新分配可以使血压低的人血压更低,从而引起头痛和头晕。夏季至日季节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所以饮食要清淡不肥,甘甜稠厚,要多吃杂粮使身体受凉,不要暴饮暴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寒性吃瓜果要适可而止,不可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脾胃;味浓、脂肪多的产品宜少不宜多,以免热成风,刺激疖子之病。夏天也是出汗的季节。如果你出汗多,你就会失去更多的盐。如果心肌缺盐,心跳就会不正常。中医认为,此时宜多吃酸味以固表,多吃咸味以补心。寒性食物不宜多吃,但少吃还是可以接受的。贪多了肯定会伤脾胃,让人呕吐。西瓜、绿豆汤、乌梅豆汤解渴解暑效果不错,但不宜冰镇食用。运动疗养也是养生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夏季运动最好在天气凉爽的清晨或傍晚进行。场地应选择在空气清新的地方,如河湖、公园、庭院等,不宜做过度剧烈的活动。如果运动过度,会导致出汗和多汗,这不仅伤害了殷琦,也损害了杨琪。在运动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卤水汤,切不可大量饮用凉开水,更不可立即用冷水打拳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症、黄汗等疾病。3.秋季中医保健注意事项进入立秋后,天气逐渐由热转冷,人体消耗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节气是人体最适宜补充的时间,人们可以根据这个节气的特点进行科学有效的营养摄入和饮食调整,以补充夏季的消耗,为冬季做好准备。在这个节气里,气候干燥。根据中医“燥则润泽”的原理,饮食应以滋阴清热、润燥止渴、宁心安神为主,可以多吃芝麻、蜂蜜、百合、银耳、乳制品等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作用的食物。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用莲子、山药、扁豆等。,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秋季,肺气应收而不散,所以在秋季开始时,我们应该多吃酸味水果和蔬菜,尽量少吃辛辣产品,如洋葱,生姜和大蒜。在日常生活方面,立秋要“早睡早起,与鸡同乐”,因为早睡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可以舒展肺气,防止过度收敛。立秋是初秋的季节,虽然有凉风,但暑气未尽,不宜穿太多衣服,否则会影响身体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容易感冒。立秋后的早晨是锻炼的好时候。此时气温不冷不热,气候舒适,天高气爽,让人精神饱满。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一条河流或湖泊,或一条绿树成荫的道路进行锻炼,对人的身心健康非常有益。秋天的天气很干燥,中医称之为“秋燥”。肺和秋在五行中属金,肺也喜润和恶燥,所以秋季最重要的是勤润肺。秋燥容易引起咳嗽。因为现在处于季节交替时期,早晚天气较凉,中午较热,一天之内温差较大。身体虚弱,免疫力差的人,如果不注意保暖,很容易感冒着凉,而且一旦感冒,也不容易恢复,还有干咳的现象。秋燥也容易让孩子患上“秋泻”。夏秋季节,天气温暖炎热,腹泻的孩子会多一些。感染是儿童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一些皮肤敏感的人在这个季节也不舒服。秋燥很容易让这些人感到发痒,甚至引起过敏。对于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人,在这个季节也要特别注意。有些上班族入秋后会感觉身体虚弱。至于“夏困秋乏”这种说法,是因为夏天人体内消耗的气体太多,到了秋天气体还没有得到补充,现在气候凉爽,有些人会睡很久。水可以缓解干燥,所以秋季最重要的是补水。最好的饮料是淡茶、白开水,也可以喝加蜂蜜的果汁、蔬菜汁。秋季上市的雪梨、梨、葡萄、苹果富含水分,有生津养阴的作用,要多吃。萝卜有生津的作用,特别适合作为水果生吃。还可以多做运动,比如跑步,游泳,接触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四。秋季中医保健注意事项立冬之后,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天正式来临了。植被枯萎,毒刺休眠,所有活动趋于停止。虽然没有冬眠这回事,但民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说,这确实是进补的好时机。因为进入冬季后,人体新陈代谢变慢,消耗相对减少。冬季进补可以将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在体内,从而扶正固本,增强机体抵抗力。进补的食物最好。《内经》说“秋冬养阴”,而北方冬季气候干燥多风。因此,养阴精是冬季养生的重要一环,最好多吃些大白菜、银耳、木耳、枸杞、梨、猕猴桃等食物来补充阴液。最好少吃辣稠的,烧烤,油炸的,平时注意多喝水,避免上火。饮食应以温性为主,如糯米、狗肉、羊肉、大枣、桂圆、芝麻、韭菜等。,并少吃冷饮、海鲜等寒凉食物。可以多吃些坚果,如核桃、榛子、松子、栗子等。可以在粥、汤里加一些沙参、黄芪、麦冬,但不需要太多,因为毕竟是食补而不是药补。羊肉炖萝卜可以作为菜品的首选。更适用于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肾虚阳痿、脾胃虚弱者。其次是炒蘑菇(香菇、平菇),能健胃化痰散寒,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更适合高血脂患者食用。冬天的风往往是北风,比较冷。同时,“冷”也是冬季气候变化最重要的特征。中医认为,感冒是六淫之一,所以冬天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尤其是老年人。人们应该早睡晚起,这样可以睡得更久。最好等太阳出来后再起床,不要做剧烈运动。卧室要适当通风,保持一定的湿度,防止上呼吸道感染。此外,冬季还有很多传统的养生方法,如咬着牙、洗干澡、揉腹部、艾灸等。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对身体很有好处。尤其是艾灸,可以艾灸保健穴位:足三里、中脘、关元、气海。还可以在肚脐上放一些盐,艾灸肚脐,也就是神阙穴,对补益元气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