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寒假有月亮吗?
阴阳历(英文:Lunisolar calendar)是指天文学中考虑到太阳、月亮和地球之间关系的历法。农历中,月亮绕地球一周1个月,一年有12个月。但每两到三年设置一个闰月,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一致。因此,这种历法与月球和地球围绕太阳的周期性运动是一致的。夏历是农历的一种,具体历法还包括纪年(纪元)的方法。日本、朝鲜、中东以色列的传统历法也是阴历,其他民族如藏族、傣族也使用。
阴阳历是考虑到月亮绕地球运动周期和地球绕太阳运动周期的历法。阴阳历的平均长度接近农历正月,各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是一种“阴阳年”的历法。既能使每年基本符合季节变化,又能使每个月的日期与月份相对应。其缺点是历年长短相差太大,历法体系复杂,不利于记忆。中国的农历是典型的阴历。
在几千年的历程中,我国的历法不断改进、丰富和完善,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农历。农历本质上是一种阴阳历,以月亮的周期为主导。同时用节气和“2009年65438+7闰”的方法来表示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
农历以新月为月初一——月初一。从天文学上讲,所谓的“新月”有一个确定的时刻,即月亮的经度与太阳的经度相同的时刻(太阳和月亮的经度的计算非常复杂繁琐,这里就不介绍了)。
至于农历月份名称的确定依据,则是由“中气”即节气来决定的。即含有“雨”的月份为正月;二月是有“春分”的月份;三月是“谷雨”的月份;四月是有“小满”的月份;五月是“夏季至日”的月份;6月是“大暑”的月份;7月是“暑热”的月份;八月是“秋分”的月份;9月是“初霜”的月份;10月是“小雪”的月份;11月是“冬季至日”的月份;有“严寒”的月份是腊月(没有气的月份是上个月的闰月)。
农历的日历年长度以回归年为准,但一个回归年是12个月以上,13个月以下。古代天文学家编制农历时,为了使一个月中的任何一天都包含月相的含义,即初一为无月之夜,十五为满月,以月亮为主,兼顾季节。有七个闰年,每个闰年有十三个月***384或385天。
七个闰月插入十九年,插入方法精妙。农历闰月的位置从古至今完全是人为的,闰月的位置在历代都有不同。秦朝以前,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称为“三月”。汉初闰月放在九月之后,称为“后九月”。汉武帝元年,闰月插在一年中的每个月。后来规定“不含中性气体的月份为上一个月的闰月”,这一规定沿用至今。
为什么有些月份没有煤气?节气与节气,或中性气与中性气的平均间隔是30.4368天(即一个回归年的365.2422天等分为12天),而一个太阴月的平均间隔是29.5306天,所以太阴月的节气或中性气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在某个时间,中性气体不在月中,而是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性气体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
一个闰年有25个节气,也就是有两个“立春”,而农历一年平均只有354天或355天。一旦这一年的长度在两个“立春”之间,年初就遇不到当年的立春,年底也达不到次年的立春,平均年就成了没有“立春”的一年(俗称“盲年”)。因为没有立春就等于没有阳气的到来。没有阳,就是孤阴。没有杨,没有男配,自然是寡妇。所谓“寡妇年”由此而来。相反,当立春一年出现两次时,称为“双春”。
农历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有时会有两个、三个、四个大月份或连续两三个小月份。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差距很大。农历节气和中气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日期变化很大。这样看来,农历似乎很复杂。其实农历还是有一定的循环规律的:因为19个回归年的天数和19个太阴年的天数几乎相等,所以农历每19年几乎都是一样的。每隔十九年,农历同月每月初一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相差一两天。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性日期一般重复,个别差异一两天。由19年闰月分隔的月份重复出现,或者相差一个月。
月相,天文术语。(月相)是天文学中的名称,指在地球上看到的被太阳照亮的月亮部分。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由西向东移动很长一段距离,其形状也在不断变化,这就是月亮的相位变化,称为月相。
1.在农历月的第一天,月亮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上的人看到的是月球背离太阳的黑暗面,所以看不到地球上的月亮(相当于“黑月”),称为新月或新月。其视觉形状见图1中的位置A。这种月亮几乎与太阳同升同落,即早上升,黄昏落,只有在日食时才能察觉到它的存在。
2.新月之后,月亮围绕地球向东旋转,使月亮离开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中间,向一侧倾斜,即月亮位于太阳的东方。被太阳照亮的半个月亮面向西方。在地球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一部分是镰刀形的,它的凸面朝向西方的太阳,这就是所谓的蛾眉月。其视觉形状见图1中的位置B。蛾子日出后升起,日落后落下。她和太阳在天空中,在明亮的天空中,所以她看不到月相。只能在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间里,才能看到西边天空的蛾眉月。
3.大约在农历月初七和初八,随着月球继续绕地球东移,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位置变成直角,即月球与地球的连线为90度。地球上的观测者恰好看到月亮一半亮在西边,亮的一面朝西,这就是半圆的上弦月。其视觉形状见图1中的位置C。上弦月大约在中午升起,黄昏时,它出现在南方的天空。假设观测者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子夜从西边落到地平线以下,在前半个夜晚可见。
4.在每个农历月的11日和12日,地球上的观测者看到月亮的西部被太阳照亮,月亮的相位变成了凸月。其视觉形状见图1中的位置D。凸月在正午后升起,黄昏时在东南方向的天空,月亮朝西,然后继续向西,黎明前从西方地平线落下,夜晚大部分时间都可以看到。
5.农历正月十五、十六,月亮运行到地球外侧,即太阳和月亮位于地球两侧。因为黄道面与黄道面之间有一个夹角θ(θ的平均值为5° 9’),正常情况下,地球是阻挡不了太阳光的,月球明亮的一面全部朝向地球。人们看到一轮圆月,称为满月或月亮,其视觉形状如图1中的E位置所示。当晚上太阳下山时,满月从东方地平线升起,午夜时在南方的天空中升起,早上在西方地平线落下。整个晚上都能看到月亮。
6.再过几天,农历每个月的18日、19日,月相又会变凸,月亮朝东。其视觉形状见图1中的位置F。此时,月亮在黄昏后升起,中午前落下,半夜可见。
7.农历每个月的22日和23日,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相对位置再次成为直角,月亮在太阳和地球连线以西90度。这时我们看到月亮的东半部分呈半圆形明亮,月亮朝东,称为下弦月。其外观形状见图1中的位置G。它在午夜时分从东方地平线升起,在黎明、日出和中午时分高高悬挂,在南方的天空落下,中午从西方地平线落下,下半夜可见。
8.再过几天,农历每个月的25号和26号,月相就会变成一弯残月,亮面朝东。其视觉形状见图1中的位置H。此时,月亮在午夜后升起,黄昏前落下,黎明前可见。
月亮随后继续向东移动,然后移动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也就是A点,月相变新。
可以看出月相的变化是新月(初一)→峨眉月→上弦月(初七、初八)→凸月→满月(十五、十六)→凸月→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残月→新月。月亮从A点到B点→C点→D点→E点→F点→G点→H点时,绕地球公转一周,新月与下一次新月的时间间隔,即相位变化的周期,称为初月,约为29.5306天。
希望能帮你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