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的历史

鼓楼高46.7米,坐落在高4米的砖砌桥台上,占地约7000平方米。

地板有五个房间宽,它的形状像一个屋顶,有三个重檐,坐落在山顶上,灰色的瓷砖和绿色的玻璃镶边。

从外观上看,是一栋两层小楼。其实两层以上还有一层暗楼。

鼓楼底层为砖石结构,前后三联门,左右一联门,东北角有侧门,69级石阶可上下通行。

二楼以上为木结构,四周有回廊,外侧设有岗哨和栏杆。

鼓楼历史上三毁四建。

始建于元九年(1272),名为齐正楼,取金木水火土日月之意,后被火烧毁。

大德元年(1297)重建,后又毁于火。

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第二次重修,不久毁于雷击。

嘉靖十八年(1539)的第三次重建,终于保存至今,嘉庆五年(1800)和光绪二十年(1894)才进行了局部修缮。

鼓楼内部挂满了彩画,金碧辉煌。

二楼的铜锅滴水和宋代的神像本来是用来报时的,但在清初就失传了。

自清代起改为时变香,设置主鼓1和组鼓24报时,象征一年二十四节气。

现在只有一个主鼓,直径1.71m,高2.22 m,鼓面为全牛皮,上面布满了许多刀痕,是八国联军砍的。

1924年,鼓楼曾更名为“明耻楼”,陈列八国联军的图片、实物、模型等。

鼓楼前是元代北京重要的商业区。

按照古都“左祖右舍,钱潮后叶”的规定,鼓楼就在皇城后面,附近有不少权贵之家,而不远处的积水潭、什刹海也是商贾云集之地,从而促进了鼓楼前的商业发展。

直到王府井、西单等商业街的兴起,才逐渐衰落。

1949之后,鼓楼商业街再次繁荣起来。在保留旧名的同时,它开了许多新商店、餐馆和小吃店,成为北京北部的商业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