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春节

我家乡的春节(1)

春节是我国最热闹、最重要的节日。早期,街上的“展”夫妻、福字、窗花、糖果等年货给我带来了一点“年味”。

从腊月二十三“厨祭官”吃麻糖开始,大家就开始准备过年了。这一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我们的孩子总想先尝一口又脆又甜的芝麻糖。但是我总是要等到奶奶去灶神那里献祭,我才能吃。据说只有这样灶神才能对天说好话。

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扫房子。妈妈要早点收拾屋子,这是为了新年有新气象。二十四后大人忙着杀鱼,舔肉,蒸馒头,准备年货。

29日,家家户户上街买春联,对春联感兴趣的人还铺纸泼墨,装饰屋内外的门户。春联又叫门对、对联、对联。它以工整、对偶、简练、精致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表达美好祝愿,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的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倡导有关。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的时候,下令每家每户贴一副春联,以示庆祝。最初春联是刻在红木板上的,后来改写在纸上。红木的颜色是红色,寓意吉祥避邪,所以春联大多用红纸书写。

除夕之夜,不绝于耳的鞭炮声更加强烈地装点了节日的气氛。午饭后,美味的肉端上来了,一家人包好了饺子。男同志擀皮,孩子当搬运工,妈妈们负责包精致的饺子。奶奶会在饺子里放硬币,看谁最开心。当一盘盘有肚子的饺子端上桌时,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满意的饺子,所以他们张开嘴咬着,希望自己能走运。最后,被祝福的饺子被父亲吃了。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吃饺子。我们早早吃晚饭,在电视前看春晚,这也是“守望”。

初一到初六这几天,是我们孩子“挣钱”的最好时机。每天我们要么呆在爷爷家,要么呆在奶奶家。用我妈的话来说,我们是“整天不在家”,但我们还是快乐的跑来跑去。

我们的春节通常在二月二日结束,那一天龙抬头。濮阳虽然不是大城市,但和很多大城市一样,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迎接春节,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送走春节。

我家乡的春节(2)

春节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到来。在老家,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忙。

几乎是农历二十三之后过年的“彩排”。天一黑,鞭炮就响,一股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我想吃糖。我妈买了芝麻糖,我看到了糖。我口水直流,但我妈不肯吃,说我要拜灶神。我很困惑。听我妈讲了灶神的来历,我才知道,祭拜灶神就是为了明年用麻糖粘他的甜。

小年假期过后,最热闹的就是除夕了。家家都会做年夜饭,菜香四溢。男女老少都穿新衣服。贴春联、年画必不可少。这个时候家里也会包饺子,我妈会在饺子里放糖,钱,枣。谁吃糖就祝他明年甜,谁吃钱就祝他明年财源滚滚,谁吃枣就祝他明年红红火火。在外工作的人,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都要回家吃年夜饭。这天晚上,除了孩子,他们都要一直睡到十二点。他们睡觉的时候,妈妈会把压岁钱放在枕头下面,防止我们晚上偷偷摸摸。

在元旦的早上,人们去亲戚朋友家拜年。不管是我们去拜年,还是朋友来拜年,小孩子肯定会赚很多钱,因为我们可以从大人那里拿到压岁钱,拿到就别提有多开心了!

元宵节正月十五,又是一个高潮。到处都是灯光,整条街像婚礼一样繁华美丽。到了晚上,就更热闹了。各种烟花层出不穷。有五颜六色的火焰拖着长长的尾巴冲向天空。有《散花》《洋洋得意》,声音不绝于耳,连绵不断,为无边的夜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最喜欢在家乡过春节。我家乡的春节包含了兴奋、庆祝和团聚!

在我的家乡过春节(3)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今天,让我给你介绍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

在我们家乡,腊月二十三会有一股春节的气息。因为这天是小年,舅舅从外地回来了,我和爸妈也回了外婆家。这天晚上,我们要祭祀灶神,请他吃麻糖,让他在玉帝面前替我们美言几句。但是我们这些孩子贪吃,总想吃麻糖。奶奶总是把我们推到一边,不让我们吃,直到我们祭祀灶王爷。(m.taiks.com)

我们必须庆祝除夕。没有电视的时候,每个人都盯着看。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和电脑已经逐渐进入每个家庭。晚饭后,我们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等待春晚播出。随着精彩的节目播出,转眼间就是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刻。我们喊10,9,8,7...当...的时候...当...的时候...听到新年钟声响起,我们全家都很兴奋,之前的睡意一扫而空。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白天,街上会有一条“长龙”,里面是秧歌;有锣;有鼓;还有舞龙舞狮的。多么热闹的场面。有踩高跷的人踩着高跷摇摇欲坠,却跌不下来,迎来人们的掌声。晚上,每个人都想解开灯笼上的谜语来看灯笼,而孩子们则提着灯笼满大街跑,到处都是灯笼。尤其能烘托节日气氛。

十五年后,一年过去了。成年人应该去工作。去工作吧。孩子们应该去上学。学校。一切又归于平静。